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记得这句话经常被家长们用来激励后代。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寒门贵子”几乎成为所有底层家庭的一线希望。

所以也有些家长宁愿砸锅卖铁也供子女读书,也有因儿女考上名校自己拿不出学费而想不开的老人。时隔多年,这样的观念却再度引发热议。

受教育不是为当“人上人”,郑强直指当代培养方式的弊病

郑强教授的大名,想必关注教育的朋友都很熟悉了。他经常语出惊人,却又说出很多现象背后的实质。因而不少人很认可他的建议。

在采访中,郑强再次说出“金句”,谈及当代培养方式,他认为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我们教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们只想研究如何搞钱,如何“逆天改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家长们也常常用现实的结果去判断知识和学业的价值,只要没有直接变现,就开始质疑供子女上学的意义。

他认为:人受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不该觉得自己努力学习就是要当大富翁或大领导。没有体育课,就没有好的体格;没有艺术就没有情感,没有人文也就不存在文化。

所以上学不仅是出于考试、升学、找工作的需要,接受教育的意义在于更多层面的改造。总结一下,也就是说把我们培养成更加完整和人格健全的人。

而现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常常用分数来比拟以后的职业地位和收入。特别是有些家长非常喜欢让学生有“先吃苦再做人上人”的思维,他认为这是当代一种弊病。

郑强的理念颇有情怀,可评论道出普通人的心酸

郑强教授补充道,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血有肉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的理念,其实跟过去的“育人”不谋而合。

在以前的时代,教育资源虽然比较有限,但从教者或者行业内有地位的师傅,大多是先从培养学生品格开始。待学生的品性锻炼到一定境地,才开始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支持郑教授的理念,认为当下我们正缺乏这种情怀,教育风格太功利化。然而,这样的想法也引起不少争议。还有的学生和家长,态度相反。

评论中从普通人的视角,道出很多心酸。有个很经典的反驳:读书不是为了当人上人,可是“上流人”总是欺负别人。

也许那些立志要通过学习来改变阶层的同学,看似功利心很重,却是无奈的选择。如果生在底层家庭,也能被很友善和公平地对待,也许他们也不想这样。

所以面对郑强老师这样远大的情怀,有毕业生坦言:这是吃饱以后才能谈的格局,而普通人还要考虑为一日三餐而奔波。所以,学生们想要“上升”、想改变阶层,有错吗?

有网友引用那句经典语录:没有谁小时候的理想是贷款买房。但20年苦读和30年房贷,却压着多少有志青年的理想呢?不然他们本可以像郑强老师谈的那样,下班后搞体育、搞艺术,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许只有身在普通家庭,才能感受到这些无奈。

现实的矛盾是,认为受教育等于收入高,多半要失望

网友们的评论,说出了很多“人间真实”的状态。就像衡中演讲的少年,虽然有人认为他的思想里有太多“等级观”,把努力学习视为比清洁工阿姨更有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这能全怪学生功利化吗?如果非要究其原因,或许物质化、将人工具化的时代,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有学生直言,自己学习就是为了改变生活,不觉得有什么错误或者不够伟大。比这更大的问题是,这代人还能否通过考大学这个渠道,来跻身“人上人”?

很现实的矛盾是,大家发现如果现在还抱着“靠学习来提升阶层”的培养思想,可能很大概率会失望。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求职市场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那么多适合高校生的岗位。

大学毕业后去找一份很普通的工作,甚至为了生存压力去做本来不用文凭的职业,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也许正是这些现象,我们反过来去想想郑强老师对于教育意义的解释,倒不失为另一种“安慰”吧。毕竟靠读书成为“人上人”已经太难了。

【话题】你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