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细胞》报告全球首位被治愈的女性HIV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Hsu et al., 2023)

根据《细胞》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一名患有白血病和急性HIV感染的混血女性,在接受了一种新型的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后,55个月保持无癌状态,停止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18个月后没有出现病毒血症反弹,成为全世界首位被治愈的女性艾滋病患者。

这一病例被称为“纽约患者”,去年的学术会议曾报告了这一案例,如今被《细胞》杂志正式发表。此前已在学术期刊正式发表的HIV治愈病例“柏林患者”“伦敦患者“,以及最近被报道的“ ”均为男性,都是通过造血干细胞长期缓解了HIV,而捐献者携带了可以阻断HIV感染的CCR5-Δ32突变。而“纽约患者”使用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这种移植方法导致CCR5Δ32/Δ32脐带血细胞快速植入和免疫替代。这一成功案例表明,脐带血干细胞可能为不同血统HIV感染者的治愈扩大了可用的供体干细胞库。

DOI: 10.1016/j.cell.2023.02.030

肠道微生物影响CAR-T疗法效果

最近,来自德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可能影响CAR-T疗法对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据发表于《自然-医学》的论文,作者选取了172 名淋巴瘤患者,他们从多次化疗中收效甚微,并后续使用了CAR- T 疗法。为此,研究者重点分析了CAR-T疗法前后两年的一些数据。

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接受了广谱抗生素治疗,这使得患者对后续 CAR-T 疗法的临床反应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疗法反应降低。然而,这并不是由抗生素本身导致的,而是由于抗生素破坏了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受此影响,患者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炎症和肿瘤负荷,最终使CAR-T 疗效降低。研究提示,免疫疗法过程中额外引入抗生素可能具有风险,需要经过进一步评估后使用。

DOI: 10.1038/s41591-023-02234-6

金星可能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研究指出,这座Maat Mons火山口可能存在活跃的火山活动(图片来源:NASA/JPL)

尽管人们已经在金星表面发现了大量火山,但一直没有证据表明金星近期有活跃的火山活动。这些火山究竟是近期形成的,还是地质历史上火山活动的遗迹,也始终没有定论。现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了金星存在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来自的科学家对1990-1992年间麦哲伦飞船收集的金星表面雷达图像进行了重新分析,他们发现飞船在时隔8个月两次经过同一个火山口时,拍摄的雷达图像似乎有所不同:第二次经过时,火山口似乎变大了,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周围的地貌变化也可能由该火山口喷出的熔岩流所致。这项发现为金星存在火山活动提供了全新证据,但还需要更多证据进一步证实。

DOI: 10.1126/science.abm7735

疫苗接种效果不好?可能是睡得不够

根据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新研究,充足的睡眠可能对疫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基于流感疫苗和肝炎疫苗的接种数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荟萃分析,重点研究了身体对疫苗接种的反应与接种者睡眠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接种疫苗前后每晚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与抗体反应显著降低有关。研究人员还注意到,相比女性,男性的睡眠持续时间与抗体反应之间存在更明显的关联。

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为了整体健康和免疫功能,我们需要充足的睡眠。而改善失眠的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是否可以增强疫苗接种反应,也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DOI: 10.1016/j.cub.2023.02.017

《科学》封面:两栖动物的警戒色如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皮渍螈(Taricha granulosa)在感受到威胁时,将鲜艳的腹部展示出来【图片来源:Gary Nafis (grynaf@yahoo.com)】

为了避免被捕食者吃掉,一些动物演化出了能隐藏自己的伪装色,另一些却反其道而行之,演化出了色彩鲜艳的警示性信号,用于吓退捕食者。这种信号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人们对此了解甚少。本周《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通过模型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从伪装色到警戒作用的转变很少是直接的,相反,警示性颜色信号可能是通过中间阶段出现的。

在这个中间阶段中,警示色是不易察觉的,只有在个体逃离或是有意展示时才能被看见。在这之后,暴露于这些隐藏警示性信号的捕食动物会继续谨慎对待永久性警戒色变体,从而为警示色提供选择性压力,最终促成永久性的适应性改变。研究人员指出,对动物警示性信号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对抗捕食防御机制的演化。

DOI: 10.1126/science.ade5156

心跳可以影响人对时间的感知

当人忙碌或者愉悦时会感觉时间飞逝,而无聊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很难熬。这种对时间的扭曲感知可能不只是与大脑有关,心跳同样参与了这一过程。据《当代生物学》的研究,人类心跳快速收缩或者放松舒张期间都会向大脑传递信号。测试中,志愿者会在收缩期觉得时间缩短,而在舒张期觉得时间变长。

这种联系在看到带有情绪的面孔时同样存在,如果观察到的面孔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导致心跳加快时,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会加快,认为时间变短了。该研究解释了心跳是如何引起时间感失真的,对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OI: 10.1016/j.cub.2023.02.034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