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91年杨得志参加老红军聚会,得知有一位熟人参加,亲自到门口迎接

1991年在一次老红军聚会上,杨得志突然得知老师长要来,他连忙到门口进行迎接。

杨得志的老师长是谁?为什么在军中威望极高的杨得志也要亲自到门口迎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上革命征程

杨得志吗迎接的正是开国上将李聚奎,也是红军时期杨得志的老领导、红一师师长李聚奎。

关于李聚奎,毛主席在长征时称赞他是“开路先锋”在建国后也多次给予高评价。

李聚奎是湖南人,1904年出生,那时候形势混乱,加上兄弟众多,因此家里生活异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

后来李聚奎获得了上学机会,他勤奋刻苦,但母亲的生病去世,让他彻底离开学校。

此后家里越来越苦,李聚奎心里萌生了参军闹革命的想法。

1926年,已经22岁的李聚奎毅然加入了北伐军队伍,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最初,李聚奎加入的是唐生智的部队,跟随国共进行北伐。

后来李聚奎在北伐战争中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很快就把这种它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

1928年,李聚奎加入到了彭德怀领导的湖南独立第五师一团。在和彭德怀接触后,他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在李聚奎印象里,彭德怀不像其他干部那样对士兵颐指气使,无论什么时候都格外关心战士生活,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一样。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整个一团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凝聚力、战斗力。

1928年,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

李聚奎在起义行动中,表现出色,作战勇猛。起义结束后他被允许加入党组织。

随后,李聚奎跟随彭德怀踏上了前往井冈山会师的征程。

从平江到井冈山,一路上要躲避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可谓九死一生。

彭德怀率领13师足足走了2个多月,一路上遭遇敌人数十次,几乎每天都在不停战斗。

在如此严峻形势下,有不少意志不坚定的人选择离开部队。

在湖南白沙经历一次激烈战斗后,彭德怀像往常一样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可就在这时突然发生意外。

13师一个叫雷振辉的大队长趁着彭德怀站在队伍前讲话的时机,突然去抢警卫员的手枪,想要刺杀彭德怀。

听到队伍躁动,站在不远处的李聚奎反应迅速,一下扑过去把雷振辉压倒在地,另一名警卫员掏出手枪一枪击毙了雷振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聚奎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叛徒,救了彭德怀一命。

这件事在此后很多年依旧被彭德怀提起,而李聚奎谦虚的说,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军人的职责而已。

在那次事件后不久,彭德怀就率领13师到达井冈山,成功和其他红军部队会师。

在井冈山,李聚奎见到了毛泽东,并很快就凭借自己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好印象。

1930年冬,蒋介石发起了对红军的围剿,此时的李聚奎已经是红三军团的一名团长。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李聚奎负责正面迎击国民党第18师张辉瓒的部队。当时,张辉瓒凭借兵力优势把李聚奎包围在一个山谷里。

虽然形势危急,但李聚奎丝毫不畏惧,和友邻部队相互配合,向敌人发起合击,很快就打开了突破口。

红军队伍抓住时机,对敌人发起了反冲击。

然而,就在李聚奎准备冲击敌人指挥部时,他却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大腿。即便如此,李聚奎依旧没有停止进攻,忍着伤痛指挥部队继续进攻。

十几分钟后,战士们一举拿下敌人指挥部,活捉了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

这场战斗之前,毛主席还不知道李聚奎,经过这次战斗,李聚奎的英勇表现和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后,毛主席亲自去医院看望李聚奎,并且亲切的说,“啊!他们敢放倒我一个小老乡呀!”

几个月后,李聚奎伤势痊愈,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反围剿作战中,参与了十几次惨烈战斗,取得了多次胜利。

随后,他被提拔为师长。而李聚奎能当上师长,则是受到了林彪的保举推荐。

赋予重任,勇当先锋

在活捉张辉瓒后,李聚奎在红军部队中名气越来越大。

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结束后,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罗炳辉被中央调往红军军团任军团长,如此一来,红一师师长就出现了空缺。

红一师是红军的王牌部队,作战勇猛顽强,战功显赫,急需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因此,作为军团长的林彪格外重视,他决定亲自挑选一个合适人选。

就在此时,林彪得知李聚奎刚刚全歼了敌人52师,马上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兴趣。但他没有接触过李聚奎,因此决定亲自面试一番。

当见到李聚奎时,林彪对这个充满朝气的小伙子特别满意,但林彪有意考察他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决心,因此问李聚奎:你认为应该怎样当好红一师长?

李聚奎响亮的说道,红一师就是要做红军的第一师!李聚奎的自信让林彪当即拍板,就让他来担任红一师师长。

此后,李聚奎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豪言壮语,在他的带领下,红一师的名气越来越响亮,真正成了红军的第一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作为第一师师长,李聚奎主动承担起了开路先锋的任务。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下,开路先锋势必要承担更大压力。

一路上,李聚奎遭遇了上百次敌人,每次和敌人战斗,他都率领部队勇猛万千为部队打开突围通道,有力确保了主力红军的安全。

也正因为频繁作战,李聚奎的红一师损失惨重,经常大量减员。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退缩过,始终奋勇先前陷阵杀敌。

1935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来到大渡河,这里是红军的必经之地,国民党早就埋伏下了重兵,构筑了坚固的岸防工事。

要过河就必须突破天险,消灭河对面的国民党士兵。

就在李聚奎一筹莫展之时,他手下的一个团长站出来,给李聚奎出了一个主意,让难题迎刃而解。

凶险大渡河

这个团长就是杨得志。

杨得志是1932年来到红一师的,同样因为作战勇猛顽强受到重用,上级让他担任红一师一团团长。整个长征期间就跟随李聚奎进行开路先锋任务。

杨得志和李聚奎商议,大渡河河面宽阔,可以派出一路人马从一侧佯攻,再派出一支小股分队趁着混乱悄悄摸到河对岸,同时用猛烈炮火掩护,一定能夺取对岸阵地。

当时形势紧张,后面的国民党追兵随时可能到来,李聚奎当即同意了杨得志的建议,并迅速展开部署。

按计划,一团政委黎林率领一个营发起了佯攻,与此同时集中迫击炮轰炸河对岸的国民党守军,杨得志则组织17勇士趁机向对岸冲击。

在枪林弹雨中,勇士们很快就冲到了河对岸,大家迅速向敌人发起进攻,一时间冲锋枪、手榴弹一起发威,很快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在大家继续进攻时,敌人从碉堡里突然疯狂射击,关键时刻,被誉为神炮手的赵章成从对岸看到了凶险一幕,迅速发射两发炮弹,一下把敌人碉堡炸开了花。

十七勇士马上扑上去向敌人发起冲击,国民党士兵再无抵抗能力,四散而逃。就这样,红军打开了渡河的通道,确保主力红军得以顺利北上。

红一团十七勇士的壮举,打出了红军的军威士气,也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最璀璨的一笔。如果没有17勇士冒着生命危险打开通道,后果不堪设想。

在战斗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等都对红一团给予高度评价。

周总理赞誉杨得志的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而毛主席则夸赞:“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面对中央领导的夸赞,杨得志总是很谦虚的说,都是李聚奎师长指挥有力。

事实上,在红军长征的数年时间里,李聚奎和杨得志默契配合,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感情。

尤其是在杨得志眼中,李聚奎既是领导,更是战场上的老师,他始终对李聚奎保持敬畏、敬佩。

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后来不得不分开,奔赴不同岗位继续战斗。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中央为了加强红四方面军领导力量,对相关领导进行了调动交流,这其中就包括李聚奎,他从红一师调到红四方面军先后担任红31军和红9军参谋长。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红军决定打通和苏联的联系通道,因此派出了李聚奎领导的红九军组成西征军。

最开始,西征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很多胜利,然而,1937年3月,因为孤军深入,加上补给不畅,西征军在甘肃遭遇3万多“马家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

正是这次惨败,让李聚奎和组织失去联系将近2个多月,最后他硬是凭借顽强意志,一路乞讨才最终回到延安。

千里乞讨、一心寻党

西征军被打散后,李聚奎带领一部分部队被迫走进深山里。然而,马家军依旧紧紧尾随在后追捕他们,为了减少伤亡,李聚奎只能命令部队分散行动。

十几天后,李聚奎身边只剩下一名警卫员。

那些天里,李聚奎经常为西征失利而自责,但他并没有气馁,始终抱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坚持在大山里和敌人周旋,寻找机会回延安找组织。

出于安全起见,李聚奎和警卫员化妆成西北农民的模样。

后来,警卫员因为脚上伤口溃烂,李聚奎只能把他送到了一个善良的老乡家里养病,他一个人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

一路上,李聚奎像乞丐一样, 靠乞讨为生。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的身份,他把随身携带的枪支拆散毁掉,把身上的一枚红军奖章塞进路旁一颗树洞里,那是荣誉的象征,不能随意丢掉。

最后,他身上只留了一个指南针,白天藏在棉袄的破洞里,晚上则拿出了用它辨别去延安的方向。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李聚奎吃尽了苦头。每当坚持不住时,他就默念自己当初的入党誓词,凭着顽强意志走下去。

有一天,李聚奎躲在一个骡马店里休息,突然听到隔壁有商人小声讨论,其中一个人说道,驻扎着附近的一支从来不扰民的部队,而且买卖公平,和以往的马家军完全不一样。

听到这里,李聚奎激动地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红军部队。

李聚奎向那两个商人打听部队的具体地址,当得知还有不到一百里的距离后,李聚奎连夜出发,2天后,他终于见到了红军。

后来,毛主席见到李聚奎,得知他两个月乞讨寻找组织的经历后,也异常感动,赞誉他“你是虽败犹荣呀!”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始终保持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信仰的坚贞,他经常说,“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

在回到延安后,李聚奎得知国共已经开始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在简单修养后,李聚奎马上走上了战斗岗位,担任386旅的参谋长,并且很快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参与指挥的神头岭战斗。在李聚奎的指挥下,他率领部队和友军配合一举歼灭日军4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迟到3年的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防安全,支援朝鲜抗击美帝国主义,国家发起了抗美援朝。

此时,李聚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全面负责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

出国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保障,然而,由于制空权完全被美军垄断,交通运输线频繁被轰炸,大部分给养物资根本运送不到前线,作为总管后勤的李聚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确保运输线的畅通,李聚奎绞尽脑汁和敌人斗争。他在运输线上布设了很多防控警戒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敌机,以便运输队能及时躲避轰炸。同时,组建强大的防空力量,及时阻击敌人轰炸机。

在他的努力下,逐渐建立起了一条畅通的补给通道,让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

然而,随着志愿军取得一个个胜利,战线越拉越长,补给也越来越困难,到了冬季,就连战士们最基本的饮食都无法保障。处于战场最前沿的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季甚至要靠啃冻硬的土豆充饥。

如何让战士们填饱肚子?成了李聚奎最头疼的事。

就在这时,他想到当年自己在1937年寻找组织过程中,看到一些老百姓吃过一种炒面,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

在经过试验后,李聚奎把自己的想法上报给总后勤部,很快得到了认可。

随即全国开始掀起了一股“炒面”热潮,大量炒面源源不断的运往朝鲜战场,有力缓解了战士们吃不饱饭的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在1955年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授衔仪式,为革命奉献大半生的李聚奎本来可以授予大将军衔,然而授衔仪式上却没有出现李聚奎的身影。

原来,在授衔前,国家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中央让李聚奎担任首任部长负责石油事业。

这也就意味着,李聚奎需要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体制。虽然万般不舍,但李聚奎没有提任何条件,很快就走马上任,投入到石油事业中。

虽然有干好工作的决心,但隔行如隔山,李聚奎上任后才发现自己对石油发展一窍不通,根本无从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李聚奎边干边学,多次到西部地区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建议。1955年,他组织召开了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对石油事业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

在他的努力下,石油工业很快见到成效,1955年年底,就在西部克拉玛依建起了2口油井,并成功开采出了石油。

之后,仅用了一年时间,我们国家石油开采量就从60万吨上升到150万吨。

虽然工作成效显著,但李聚奎意识到随着国家发展,石油开采量还远远不够,因此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很快就在东北建设起了大庆油田。

1958年,就在李聚奎准备在石油领域大干一番时,中央却突然让他回到总后勤部任职,让原总后勤部政委余秋里接任石油工业部长一职。

此时的石油工业已经初见成效,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时机离开石油领域,无益于把成果拱手让人。

但李聚奎依旧爽快的答应了,他对找他谈话的薄一波说,“我没有任何意见,我愿意接受党的一切指令。上级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干!”

很快,李聚奎就回到后勤部担任部长。可此时面临一个问题,在3年前国家组织过一次授衔仪式,此时重回军队序列的李聚奎该如何定衔?

按照李聚奎的资历,完全可以授大将军衔,然而1955年已经确定了10位大将,只能给李聚奎授予上将军衔,可如此一来,很多李聚奎的老部下要和李聚奎平起平坐了。

就在中央有所顾虑之时,李聚奎却主动找到领导,斩钉截铁的说,自己的军衔就低不就高,干革命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就这样,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他在红军时期的下属杨得志军衔一样。

李聚奎宽阔的胸怀,让他赢得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所有同志的高度认可和尊敬。所以,杨得志每次见到李聚奎,都尊敬的称呼李聚奎为“老师长”。

而且,杨得志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对李聚奎的感恩。1986年12月31日,这天是李聚奎的生日,杨得志专门去老师长家里为他祝寿。

虽然很多时间没有见过面,但他们见面后依旧非常亲切,热烈的交谈着往日里革命征程上的难忘历史,谈及动情之处,两个人热泪盈眶。

老将远去

1991年,李聚奎已经87岁了,这一年他应邀参加一次老红军战士聚会,杨得志也接到了邀请。

然而,同样80多岁的杨得志身体不好,家人劝阻他不要去参加聚会,以防身体吃不消。可杨得志得知老师长李聚奎也去,他不顾家人阻拦执意参加。

不仅如此,杨得志为了表现对老师长的尊敬,还早早的来到会场提前等待李聚奎,当得知李聚奎快要到达时,他还不顾身体执意到门口迎接。

见到李聚奎的车停下来,杨得志第一个走上前,激动地说,“老师长,您终于来了。”

那次聚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94年,杨得志因病去世,第二年,李聚奎也因病在北京逝世。

老将远去,但他们为革命流血牺牲、奉献终生的精神必将永远闪耀,人们永远记得李聚奎那铿锵有力的话语:

“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