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深圳市罗湖中学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位男教师因质疑学校职称评定不公,一天在学校校长开车时,他就拦住了校长,双方发生争吵。随后双方一时冲动大打出手,在纠缠中,校长掐了教师的脖子。

又是一起因为职称不公引起的校长与教师互殴事件,这名教师实名举报称校方在职称晋级方面存在人为干预等不公情况,还称在结果出来后的第二天,去年12月2日上午七点零五分左右,学校校长对其进行了掐脖,双方产生了肢体撕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常态化的职称竞聘居然演变为肢体撕扯的闹剧,此事的核心矛盾点在于竞聘是否公开、公正、公平。目前当地教育局已成立核查小组对投诉内容进行分析研判、核查。按照纪检工作实名举报流程办理业务,将在核查结束后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举报人并报送纪委监委。

又是职称惹的祸!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然而,事与愿违,这项制度却越来越显现出严重的不合理,不但没有继续发挥激励教师进步,激发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反而严重打击和伤害了教师,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因职称评定不公引发的冲突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比如河南潢川县第四中学,一名女教师质疑校长篡改教师职称评审成绩,站在桌上大骂校长。深圳这次校长掐脖事件,更是令人震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果连校长都无法控制情绪,那么学生该如何学习、成长呢?

教师为何拼命都要评上职称?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的职称与老师工资是挂钩的,职称越高,老师的工资就越高;反之职称越低,工资就越低。而且高职称的老师在以后的每一次调工资中都会占尽先机,快人一步。这种晋升工资的方式让广大老师感觉非常的不愉快。

当前职称评定制度最大的不合理就是"职称名额(指标)限制",符合条件的老师很多,但名额指标很少,最后只能通过各个项目的积分排名从高到低定夺获得参评资格的教师人选,项目积分的高低就成为了获得参评资格的关键了。于是乎,教师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项目积分,都忙于搞课题,搞证书,搞关系,根本无心教书。

对于职称,坊间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为数不多的职称指标,就好比是上面给教师们扔下来的几块骨头。为了抢到一块骨头,让你的老师们不惜勾心斗角,抢得头破血流,像耍猴似的把老师玩得团团转,最终少数会钻营的上位,大多数普通老师累死也没抢到。

职称评选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鼓励老师的一项奖励。这样的激励,确实鼓励了很多老师为了职称,努力教学,甚至努力成为行业标兵。只是名额有限,每所学校的名额就那么几个。都是优秀教师,给谁不给谁,有时候,有时还真的和人情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实行职称工资制度并非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名额的限制,注定能够评上高级职称的只能是少数人。它的消极作用已远远大于积极作用,因此现在是到了必须取消职称工资制度的时候了。

老师的工资最应该和工作量、工作业绩挂钩,而不是职称。职称可以评,但不能作为终身荣誉,更不能享受终身待遇。为了教育的长足发展,也为了激发年轻教师的干劲,必须改革职称,让所有的老师都能感受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唯有如此,大家才会鼓足干劲,才会把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