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在大多数人眼里都不太吉利,因为它代表着死亡,代表着亲人的离去。

它在我国殡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棺材的选材、制作、选择都有固定的要求,男人和女人选用的棺材不一样;根据社会地位不同,选择的棺材木也不一样;地区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诸多不同的限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棺材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要高过低的一头,这是为什么呢?

民间传说

据民间传说,大概在父系氏族的时候,有一个部落的大首领特别擅长狩猎,经常带领族人们在山林中打猎,打的都是些老虎、豹子、狼等凶狠的动物。

这些动物都会“记仇”,被人猎杀次数多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条件缩小,自然会反抗。

有几只老虎便守在部落周围,只要逮到机会就会扑上去伤人。

大首领和族人商议后,决定将这几只老虎全部猎杀。

他们计划好,将老虎引诱出来,老虎也很聪明,知道打不过,就往山林里跑。

首领一路追击,追了几天几夜,跟着他一起出来的猎杀的族人很快就被甩在了后头,可首领并没有发觉,硬是追着老虎到了悬崖之上。

老虎不愿意被首领抓住,直冲冲朝首领咬去,首领虽然身体疲惫,但他手握利器,几个回合下来,就把老虎重新逼到悬崖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老虎在坠落之时,连带着把首领一起拉下去。

等到族人循着踪迹在山崖下找到首领和老虎时,他们都已经死亡了。

首领被挂在了树上,枝干插入了他的身体,脚尖向着树枝细的一头,头朝着粗壮的树干。

族人无法将首领从树上抬下来,只好将这棵树砍断,一起扛回了部落。

因为首领为部落做了很多事情,带族人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大家不忍将首领暴露在外,便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首领和这棵树连在一起,索性就让首领长眠在树中。

族人拿来尖锐的工具,按照首领的身形,慢慢挖空了树桩,最后将首领放进去。他们没有改变首领死亡时的方向,所以制作出来的树桩是头宽脚窄。

安置完首领的尸体后,部落里的族人觉得这个做法可以避免他们死亡遭到野兽、鸟类的啃食,就对后续死亡的人采取了这种做法。

因为首领所用的树桩是一头宽,一头窄,所以后来制作时,部落的族人也都采用了这个形式。

随着社会变迁,树桩也被叫做“老房”、“棺”,形状也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

这个民间传说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在我国的考古史上,确实有两座出土的大墓可以证明,较早前的古人棺材就是树桩。

两座大墓

简单来说,最早的棺材可以认为是树木棺,也就是直接把粗壮的树桩一分为二,按照逝者的身形,挖空树桩中间,再将逝者放进去。

仔细观察大树,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能容人的树桩,大多是一头宽,一头窄。将它挖空后,自然也是一边宽,一边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文化教育期刊》一文中记录,1977年夏季,在内蒙古的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公社的石棚山上,曾出土过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

它可以追溯回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人员挖掘发现,墓葬中的尸体外边有桦树皮、树枝的痕迹。

虽然它不是民间传说中,将整个人放进树桩里安置,但确实证明了在距今约4000-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保护逝者遗体的意识。

《周易》中也说过这个现象,“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表明了在千年之前,古人有已经有了初型棺材。

再来说另一座大墓,这个墓葬出土经历较为神奇,曾让许多考古学家头疼不已。

2006年,江西靖安抓捕到一群盗墓贼,根据他们透露的消息,和收缴来的文物,考古学家发现了李洲坳东周大墓。这个大墓证实了树桩做棺材的说法,它独特的墓葬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记录,李洲坳东周大墓最先被挖掘出来的是一座奇怪的墓坑,里面有47具圆形的木头棺材。

考古人员对其清理结束后,他们发现,这些棺材和其他大墓中的不一样,是圆形的,竹席包在外面,又用3道竹绳分别绑在左、中、右。

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这些圆形的木棺是直接将大树砍断,工人单用斧头、锛(bēn)类工具挖制出来的,有卯榫、凹面套合、平面套合3种合盖类型。

在圆形的木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隐藏的长方形棺身,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已经有意识将圆形的棺木做成长方形的了。

长方形对比圆形来说,空间更大些,更能容纳人体骨骼,不像圆形会有一种紧压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1977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还是2007年的李洲坳东周大墓,出土的棺木虽然无法明显看出的一头宽,一头窄,但实际上,大树的生长形状本来就是从粗到细。

古人在选取木头做棺材时,自然避免不了有宽有窄的现象。所以,棺材一头宽一头窄的起源可以说是自然的原因。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工具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有了变化,从自然的现象发展成了人为举动。

历史发展结果

目前,我国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棺材,是1955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具小孩的墓葬。这座墓葬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聚落的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资料记载,发现的最早棺材是由木板围绕而成的,由于不再是树木桩,所以一头宽一头窄,一头高一头矮的现象短暂消失。

《礼记》中记载,在夏朝时,人们将土烧成砖,将逝者放入垒起来的土棺中,这就是“土棺”。

然而,这种土棺无法凸显人的社会地位。

进入商朝后,社会阶级划分明确,人们审美提高,加上土棺的烧制费时费力,又会产生缝隙,所以渐渐地土棺被淘汰,人们重新选择了木棺。

但这时候的木棺却有了使用标准,在《庄子》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简单解释就是,为了避免死后,身体遭到破坏,所以天子使用的木棺要最好的,可以在安置身体的木棺外再多加几层木棺,这几层木棺就是“椁”。

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能使用的木棺材质、棺椁都不同。

在商朝时,人们信神,有祭祀仪式,希望能得到神仙的庇佑。当时的人们也相信,死后会按照生前积攒的功德,功德高的可以成为神仙。

所以,在工人打磨树桩中,会意识的保留了一头宽一头窄,也会稍微抬高宽的这头,他们认为,死后的魂魄可以从这里升天。

风水学兴起后,棺材的形式发展与之紧密相关。

在风水学中有阴阳之说,住宅也分阴宅和阳宅之说,阳宅坐北朝南是极好的,可以让人的一生顺顺利利,那就有人想到了,若是死后埋葬的地方风水也极好,会不会旺子孙后代呢?

棺材作为人死后入住的“阴宅”,虽不能规定那头是南,那头是北,但从古至今的棺材总有一头是大的,于是,人们就将大的这一头定为阳,小的这头自然就是阴了。

棺材会被埋入地下,上面覆盖层层泥土,古人认为,如果棺材是平的,那么泥土和水会落在逝者的头上,是不尊重逝者的。

所以,在制作棺材时,古人有意识的将头枕的这边抬高,希望泥土和水会从高处滑落。

结语

在我国的殡葬文化中,棺材从最简单的树桩,发展到青铜棺,接着到木棺,选取的木材以松木、楠木为主。

随着审美的提高,和对人死后的美好愿景,刻在棺材上的样式也有许多变化,比如碑厅鹤鹿、仙鹤,皇帝的棺椁上还会雕龙镶金。

如今,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能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土葬文化则需要占一定的土地,所以,土葬逐渐被火葬取代。

除了火葬之外,现在还有海葬、树葬等多种形式殡葬。

几十年后,棺材可能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部分棺材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逝者的“房子”,也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文化教育期刊 《丧葬文化中棺材的发展及意义》2020-03-25
[2] 考古通讯期刊 《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1956-03-10
[3] 豆丁网《[解读]棺材的形状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
[4] 百度文库 《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
[5] 央视网《群棺之谜》2012-12-20
[6] 考古期刊 《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2008-07
[7] 探索发现 《李洲坳东周大墓》(1)(2)(3)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