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白术散出自宋代名医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著的描述如下:

药物组成: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炒)五钱,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七味白术散的组成有: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共计七味而已。

这个方子原本是钱乙针对小儿脾虚而设,古代中医曾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孩”。由此可见,中医对于儿科的重视程度。

小儿的脾胃比较娇弱,喂养方面少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脾虚食积,出现厌食、便秘、泄泻、疳积等问题。

历代中医对于小儿脾虚疳积之证,是非常关注的,也创立有很多的经典名方,但七味白术散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

七味白术散主要就是能健脾止泻,适合的证候为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弱困劣。

如果进一步分析它的组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七味白术散的核心就是四君子汤。实际上,钱乙也确实是选择四君子汤来健脾为本,在此基础上再添加葛根、木香和藿香而成。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葛根能够升阳气且能生津液,藿香芳香化浊,木香温中行气。这样一配伍下来,就能起到健脾益气、生津止泻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有中医认为,小儿的“脾常不足”,身体容易为饮食所伤,伤的就是脾胃。而在外邪方面,外感六淫之邪都能侵袭机体,但最容易出现的还是呕吐、腹泻这些问题,也和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我们继续分析七味白术散的配伍,可以看出里面的葛根和木香、藿香三味,确实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可以说是创方者的神来之笔。

葛根原本属于辛凉解表之品,但更有一种升提阳气的能力,清热解肌、生津止渴,在历代中医方剂里被广泛运用。尤其在脾虚兼有表证的腹泻上,葛根就是最佳选择了。

藿香原本也是一种发散外邪之品,常被用于夏天感受暑湿寒气引起的吐泻,所以,在本方里被用来和中止呕、化湿止泻,更取它的芳香之气,醒脾之健运。

七味白术散里的少量木香,只是为了取它行气温中、止痛的作用,兼顾小儿皮肤腹泻时伴有的腹痛。

小孩子口不能言,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不适,只是不停哭闹,这时候就需要医者在辨证的时候广开思路了。

正是藿香、木香和葛根这三味的加入,原本单纯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就成了能益气健脾、升阳止泻、化湿和中、行气止痛之方,还可以生津止渴、解肌清热,帮助小孩健运脾土,使他们恢复活波灵动。

有的小孩长期,厌食、纳呆,平素就喜欢吃甜食、零食较多。偶尔出现腹泻纳食减少,食欲明显下降,时有恶心呕吐,头晕,寐差,大便不调,父母就会到处看医求药。

如果进一步发展到面色黄白少华,消瘦,神疲乏力,食少而且厌恶进食,睡不安稳,小便清白,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弱。

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纳运失司的迹象,就要采用益气健脾、化湿开胃的方法,七味白术散就是首选方剂了。

中医认为,厌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节点就是脾胃,脾的运化以及胃的受纳,如果这两个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厌食。只要辨证属于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者,基本就可以用七味白术散进行加减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脾虚湿盛,还可以配伍砂仁、陈皮、佛手,以芳香醒脾而化湿。

如果有胃中寒气,经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不想吃法,还可配伍生姜温胃止呕,山楂化食开胃。

有很多大人其实也有脾虚的问题,尤其是长期饮食不当的人,如暴饮暴食,油甘厚味、过食辛辣等等,都容易造成中焦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胃不司纳,脾不生血,时间一长就成了所谓的亚健康了。

中医对此的辨证,如果属于脾失健运而清阳不升,胃气不和水谷难受,也可用用七味白术散进行调理。

这种亚健康的调治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忌壅补,慎攻伐,平剂缓图。也就是说别只顾着化湿导滞,更应该注意培补脾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