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张弛有度,亲子之间才有清晰的边界。但总有父母以爱的名义,模糊甚至破坏孩子的心理边界。初三学生小林就深受其害,他在父母高控制的教养下焦虑到手抖。心理老师携手家长,通过厘清亲子心理边界,提高自我效能,最终帮助小林矫正偏差行为。

· 案例呈现 ·

卧室装上摄像头

被“高控制”的孩子焦虑到手抖

小林是某重点中学初三的男生,身材颀长的他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似乎对一切都淡漠。这学期开始,他变得更加沉静寡言。没人发现他的异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生病了,一紧张时的右手就不受控制地抖动。

这种状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林认真想过,或许是抗议父母铺天盖地的各科卷子时,妈妈长达数小时的说教;或者是他诉说手抖的内心恐惧时,爸爸笑话他是“假装”;又或者是他在居家学习时锁上房门,卧室被爸爸装上了摄像头……小林一直处在被禁锢的高压下而喘不过气来。他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一台学习机器,机械地上网课、刷卷子、睡觉,如此反复。

开学住校后,小林感觉稍微缓过来一些。然而开学不到一个月,模拟考就来了。看着眼前的试题,那个让小林害怕的感觉又来了,就像大脑在放电,电流传到右手,右手就不受控制地抖动。无论他怎么用力甩手、深呼吸,手还是不停抖动,看着歪歪扭扭的字体,小林扔下了笔,冲出了教室。

· 辅导过程 ·

小林病了只是显现出来的一个表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家庭没有结构和角色分开。爸爸高控制、高期待,将学业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妈妈颠倒了亲子角色,对孩子诉说自己的艰难,情感胁迫孩子成为“照料者”,从而满足大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繁重的学业、匮乏的人际交往也让小林的压力与焦虑无处宣泄,最终形成偏差行为。在辅导过程中,我让小林的父母参与其中,借助系统式家庭治疗来干预,将焦点放在成员之间明晰心理边界上。我通过举行家庭会议,帮助小林与父母厘清边界,积极沟通,调整互动模式,完善家庭功能。

第一阶段

沙盘游戏

宣泄情绪与压力

初次见小林时,他带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不愿交流。我引导他玩沙盘游戏,选择沙具表达自己。小林设计的沙盘,摆满了军事建筑、刀枪、鲨鱼,色调灰暗,空间杂乱无章。从沙盘投射可以看出,小林选择了“战争场景”,潜意识里带有攻击性,混乱没有布局意识,这也是“高控制”家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共性。

◎生:老师,玩沙盘让我觉得很放松。你不像其他人一样,逼着我说话和做事情!

◎师:你说有人逼着你说话和做事,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生:爸爸妈妈只知道要我学习,每天的作业做都做不完,周末要求我必须做3套卷子,他们一点都不爱我,只关注我的学习,我太累了。

◎师:学校每周都要布置3套卷子吗?

◎生:不是,是妈妈给我买的。她说我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必须多练习。上周就是因为我没做,妈妈就拉着我讲大道理,讲到半夜,最后我说“我会努力学习,我会做卷子”她才停下。

◎师:看上去你很厌恶妈妈关心你的学习。

◎生(握紧拳头)∶他们不是关心我,他们在我卧室装监控,就是把我当犯人在监视。

◎师:随时被监控,我能想象你内心有多愤怒、无助。那你是怎么看待你的学习呢?

◎生:我初一、初二的时候,成绩还好。初二下期的时候退步了一点。初三上期,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感觉下降了好多,以前我觉得考重点高中没问题,但现在我的手开始抖了,字都写不好,中考都不能参加了吧。

◎师:你手抖的情况跟父母说过吗?他们一般怎么回答你呢?

◎生:我曾经跟他们说过,爸爸笑我“假装”,认为我在偷懒。我也不敢问老师,我怕老师觉得我“事太多,矫情”。在班上,我也没有关系特别好的同学,我觉得他们不能交心。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二阶段

纠正认知

发掘积极资源

小林初一初二一直都在努力,但是家长只看考试结果,忽略了他努力的过程。小林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慢慢地开始退缩。在这阶段,我纠正小林的不合理认识:

父母只在乎成绩不在乎他;自己觉得学习不行,整个人都不行。我引导他从他自身调动积极因素,强化学习经验,唤醒内驱力。

◎师:前面你说爸爸妈妈只在乎你的成绩,那平时在你表现好的时候,他们一般怎么对你呢?

◎生(想了一会儿)∶有一次,我发高烧了,爸爸从单位请假,来学校把我接去看病,妈妈一整夜照顾我,我挺感动的。

◎师:还有什么让你觉得爸爸妈妈还不错的,我们试着再从心里去找—找。

◎生:他们也会给我奖励,有一次我数学考了班上第5名,妈妈周末给我玩了一天的手机。

◎师:你数学都能考班上第5名,真不错。你说你学习不好,怎么数学还能这么棒?

◎生:我最差的是英语,加上初二的物理没学好,其他科目还行,数学从小都可以。

◎师:数学是怎么学好的呢?

◎生:有兴趣,也感觉比较简单。英语最恼火,我不喜欢背书,那个单词太难背了,昨天记住今天又忘了。

◎师:那我可以认为,你并不是学不好,也有好的学科,比如数学。

◎生:可以这么说吧。

◎师:那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你的英语学习呢?

◎生:可能是基础太差或者说学习方法不对吧,不喜欢背书。

◎师:那我可以认为英语差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基础差。那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

◎生:背单词、背课文、多做题……

第三阶段

厘清亲子边界

缓和家庭矛盾

我采用系统式家庭治疗,先向小林父母阐明孩子现阶段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帮助他们觉察错误的教育方式,不能以爱为名,不遗余力地突破边界,让孩子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而浑然不知。然后,我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引导小林家庭积极沟通,调整互动模式,重塑亲子边界。

讨论感受达成和解

家庭会议上,每个家庭成员探讨对家庭问题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感受。在问与答中宣泄情绪,促使家庭成员积极沟通,缓和亲子矛盾。

生:我是个人,不是学习机器人,我都生病了,你们还逼我。

家长:傻孩子,我们怎么是逼你呢?中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不希望你今后像我们一样辛苦啊。

生:我现在手抖得字都写不好,你们满意了。

家长:都是我们不好,忽视了你的感受。孩子,对不起。

划清底线融洽关系

通过对话,家庭成员进一步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能触碰的底线,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融洽亲子关系。

生:我要求拆除摄像头,取消额外的卷子。

家长:摄像头可以拆除,但卷子能做尽量做吧。

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能不能不要管我。

家长:不是管你,是帮你啊。

生:那么多卷子,我根本做不完,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师:重复刷题不一定能提高成绩,可以请教科任老师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计划。

付诸行动解决问题

家庭成员不带任何评论地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挑选出能接受的建议,找到大家都认同的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我引导小林父母打开教育格局,释放成绩焦虑。妈妈减少对孩子的关注,遇事划分问题主体,保护孩子的心理边界;爸爸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每天和孩子聊聊生活上的事情,关注孩子情绪状态,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林与父母的关系有所缓和。上周末,一家人按照小林的安排,做了一桌美食,看了一部小林爱看的电影,家庭氛围有所改善。小林逐渐摆脱了手抖的“魔咒”,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

· 专家支招·

三步重塑亲子心理边界

父母的爱张弛有度,把握好清晰的心理边界,并随着孩子心理需求逐渐拓宽成长空间,亲子双方才能各自平等独立,孩子才能获得自尊与幸福。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下,家庭教育才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设立家长个人边界

你是否希望孩子遵循你的想法和价值观?

你的生活重心是否围绕着孩子的生活?

你的自我成就感是否取决于孩子的成就?

你是否需要知道孩子生活里发生的所有事情?

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是自律、坚毅、负责任,还是快乐、健康、自由?想明白这些问题后,再区分“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成”。部分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机会后,担心孩子会走弯路,或过得不幸福而产生焦虑。这些担心的主体是家长自己,与孩子无关,家长需要对自己倾听、消化和负责。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边界

家长要理解孩子思想不成熟,以尊重的态度,引导而不主导,辅助但不强制,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

1.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帮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不提供无请求的帮助。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或者缓解自己的焦虑,或满足自己的面子,过度管教孩子,为孩子安排一切,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帮助。

3.和孩子商定家庭公约。首先,公约要平等沟通;其次,公约要约束双方;最后,家长要言行一致,为孩子做榜样。

避免“煤气灯效应”给予积极情感支持

“你看你做成啥,跟猪―样笨。”这种贴标签.贬低,慢慢摧毁孩子自我认知的教育方法,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煤气灯效应”。家长要避免这种“便捷但粗暴”的方式,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把考试看作是查漏补缺,提升实力、发现潜力的机会,满怀信心地陪伴孩子。当孩子出现焦虑﹑紧张、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时,家长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启发和勉励孩子,帮助孩子疏导与转移负面情绪,为孩子提供温暖、快乐的情感支持。

专家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中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巴南区初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巴南区融创初级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文:张中娴 编辑:傅汝琴 新媒体编辑:高原 王树凯(实习)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193~1194期《用张弛有度的爱 守护孩子的心理边界》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