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令我们目不暇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文韬堪比汉张良,武备不让楚霸王”的枭雄曹孟德,有“长坂坡前鬼神惊,黄鹤楼上龙凤配”的猛将赵子龙,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贤相诸葛亮,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的义绝关云长,有“曹操麾下避锋芒,谋略堪匹诸葛亮”的司马懿……

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当属“千古一相”诸葛孔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古一相”诸葛亮

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集智慧与勇敢于一身的完美化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贤者的杰出代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军事、政治、经济建设中皆有建树,与刘备隆中对策,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街巷小儿皆所熟知的草船借箭、七擒七纵都出自诸葛亮的计谋,但最著名的当属空城计。

空城计,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认为作战的最高水平当属不费一兵一卒而使敌人撤兵。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使用背景是魏国将领司马懿进攻蜀国街亭,本来蜀汉胜券在握,但是蜀国军师诸葛亮偏偏安排了马谡去驻守,而马谡刚愎自用,拒绝采用下属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军队部署”的建议,被张郃大败,失去了军事要塞街亭。

街亭失守后战争形势来了个大反转,不仅使蜀国称霸中原成为梦幻泡影,就连军师诸葛亮的人身安全都岌岌可危。

司马懿带兵乘胜追击,诸葛亮退居西城,而大量的精锐部队给了马谡,诸葛亮手下只剩些虾兵蟹将、老弱病残,双方军事力量差距悬殊,赵云远在陇西,不能及时带兵赶来增援。

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与临危不惧心理素质突显,魏军即将兵临城下,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主心骨,必须镇定自若安抚百姓与将士,计上心来,“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决定兵行险招,将士与百姓也正是凭借着对德高望重的诸葛亮的高度信任,才听令他的调遣,施施然打开城门并假装淡定,神色平静地在城门前扫洒,画面十分祥和安宁。

而诸葛亮“乃披鹤氅,带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弹琴”,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态,胸有成竹,笑看魏军,丝毫不惧魏军兵临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司马懿生性多疑,又深知诸葛亮以机智多谋著称于世,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担心西城周围有埋伏,一旦攻城就会正中诸葛亮的计谋,瓮中捉鳖使魏军被一网打尽陷入险境,最后选择偃旗息鼓退兵而走。

总体来说,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然诸葛亮技高一筹,“料司马懿平生谨慎,必不弄险”,预判了司马懿的预判,才使得蜀汉危急化险为夷。

从整个场面来看,似乎只有悠扬的琴声伴随着这场无声的较量,但其实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内心早已千回百转,斗争了无数次。

最终,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诸葛亮在危急的处境之下,掩饰空虚,打赢了这场心理战。

二书童才是整场空城计的大功臣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把这场战争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军师诸葛亮。诚然,作为智囊团的诸葛亮固然功劳不容小觑,但司马懿会退兵,其实城楼上的二书童,才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功臣。

世人皆知,诸葛亮久经风云变幻、搏斗权谋,在十五万大军蜂拥而至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依然能够显得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云淡风轻、从容抚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很容易的。

城楼下假扮百姓扫洒的士兵也经历过战场的厮杀搏斗、尔虞我诈,能够在大场面面前不露怯,这也是很容易的。

但作为两个年纪幼小的书童,明知城中既没有大军支持,赵云也远在陇西远水救不了近火,魏军一旦识破我军计谋攻入西城,将无一人能够幸免于难,但是二书童却依然一如往常跟随在诸葛亮的身旁登上城楼,“一童子手捧宝剑,一童子手执塵尾”,临危不乱,笑容可掬,从容应对,视万千兵马如无物。

其中固然有着对诸葛亮死心塌地的坚定信任,然其二人的胆魄也绝非常人可及。

司马懿生性多疑,不可能只看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就下定判断,在诸葛亮身后的二童子的音容面貌神色举止也必然是在其考虑之内的,虽“远远望之”,却看得十分仔细,听得十分认真,他要从每一个人的眼神中看看有没有蛛丝马迹的慌乱,要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有没有一丝一毫的破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司马懿长时间的观察下,没有人露怯,每个人都安闲镇定。司马懿最终引兵而去,失去了消灭诸葛亮甚至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最佳时机,令人扼腕。

小结:

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司马懿过于小心谨慎且遇事不知变通而使自己错失良机,有时兵行险招也未尝不可一试。

诸葛亮深入了解司马懿的心理状况及性格特征,知己知彼,神机妙算,手下无兵却胆大心细设计“空城计”,置之死地而后生,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救西城百姓于危难之中,流芳百世,至今人们仍赞叹其胆魄与谋略。

遇到困难不要惊慌失措、急躁错乱,这样只会使问题难上加难,要沉着应对,冷静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与团队协作能力,与团队人员一起,同仇敌忾,同气连枝,团结协作,共御强敌,用智慧与勇气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