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1946年12月17日,宿北战役进行到了第四天,山东野战军1纵插入纵深后,遭到蒋军王牌整编11师的围攻。与此同时,山野的另一支主力第8师也在峰山遭到敌机轰炸。面对危局,野司下令1纵后撤。但1纵拒绝后撤,理由是后路已被敌强大火力封锁,这个时候撤退,不仅战役企图落空,而且部队会受到很大伤亡。1纵决心坚守到底,“为顾全大局,应在所不惜”。

以上是来自20军军史的记载,属于概略描述。我们再来看看当事人叶飞是怎么说的,可以更多地了解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期的叶飞

叶飞在回忆录中说,当1纵插入纵深并遭到整编11师攻击时,“山野前指负责同志”打来电话说,敌人飞机大炮非常凶猛,守峰山的8师已经顶不住了,要求撤退,他已经同意了,现在命令1纵也一起撤。

叶飞说,他当时听到这个命令后的反应是“好似晴空霹雳”。一个纵队上万人在大白天被敌重兵四面围攻,这个时候撤,部队大概率会崩溃,整个战役也将彻底失败。他据理力争,说哪怕是撤,也要坚持到天黑再撤,“山野前指负责同志”却说,8师已经撤了,你们撤不撤我不管。叶飞一怒之下摔了电话。

叶飞的回忆和20军的军史有不一致的地方,20军军史说命令是“野司”下的,而叶飞则说是“山野前指”下的。“野司”和“山野前指”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个被隐去名字的“山野前指负责同志”究竟是谁呢?

华野部队在战斗中

宿北战役时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刚刚合并,华东野战军的名称也已经开始使用,但组织结构尚未理顺,指挥关系上存在混乱现象,这在宿北战役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经过梳理各种史料,大体上可以知道在宿北战役期间共有几个不同的指挥机构。

宿北战役的作战命令是1946年12月13日下达的,签署命令的人有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陈毅、副司令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这是“华东野战军”这个称号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文书中。不过这个时候的华东野战军指挥机构是不完整的,华中野战军的司令部原班人马还在涟水,只有粟裕一个人赶来指挥,而陈毅身边的参谋也只有一小部分是原来山东野战军的人,所以这个指挥机构并非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只能称作“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野部队在训练中

山东野战军的番号这个时候还在使用(一些部队甚至还在习惯性地使用新四军的番号),其司令部简称“野司”,司令员兼政委陈毅,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陈锐霆为参谋处处长,陈毅和粟裕曾将其称作“榘唐指挥所”。在宿北战役中,陈士榘并未和唐亮及陈锐霆在一起,而是带着参谋处副处长王德和几个参谋,和8师指挥部一起行动,8师师长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和他们在一起。

这个指挥机构相当于一个临时性的前敌指挥部了,负责统一指挥1纵和8师的行动。所以,叶飞所说的“山野前指”,其实就是指的这个陈士榘的临时指挥所,而20军军史上说的“野司”则指山东野战军司令部。而当时山野的司令部和陈毅粟裕所在的华野司令部不在一起,陈士榘又离开山野司令部去前线直接指挥,这就让各种表述出现了混乱。

【华野领导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叶飞回忆录中所说的“山野前指负责同志”当然就是陈士榘,当初回忆录的初稿中写明了陈的名字,但后来又去掉了,笼统地称作“山野前指负责同志”。正因为这种模糊的表述,才引起了后来不少人的误解。

有人认为这个被叶飞摔了电话的领导人是粟裕,可能是因为当初粟叶之间因“南阳事件”而有过节,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二人关系不好,爆发矛盾是必然的。但实际上,“南阳事件”并未影响粟叶二人的关系,两人一直合作的很好,在几次大战中粟裕都授权叶飞担任前敌总指挥,可见其信任程度。

不过,叶飞回忆录的说法也是一家之言,并无其他史料可以佐证,17日那一天陈士榘是否给叶飞打过这样的电话,以及电话中究竟说了什么,目前是无法确定的。而且从何以祥、丁秋生等人的回忆以及战后总结来看,17日那天8师似乎也没有受到攻击,因此说陈士榘下令1纵和8师撤退,以目前的史料来看是存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士榘(左)和陈赓

军事斗争是极其复杂的,作战过程中出现指挥上的矛盾冲突,甚至争吵,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不必大惊小怪。宿北战役时期,华野部队尚处在磨合之中,不同部队的作战风格不同,相互配合时难免出现摩擦。再者,当时我军落后的通讯手段,也使得这些问题得以放大,之所以要在“前指”之外再设立陈士榘的前敌指挥所,就是为了加强对一线部队的直接联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用无线电台联络,需要一套收发、解码等复杂流程,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效率太低,还有被敌截获而泄密的风险,再说行军过程中也没有时间架设电台,更何况华野部队也没有太多的电台能普及到各个层次,所以依赖电台指挥是不实际的,更多的时候要靠有线电话来联络。

有线电话的好处是时效好,但需要部署多个电话站,而且距离太远就没法布线,所以很多时候必须派出通信员骑马口头传话,还是会影响效率。为了提升指挥效率,组建前敌指挥所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出现令出多头的混乱情况,而且这种临时的指挥机构发出的命令到底有多大的权威性也是一个问题。

华野官兵在研究战法

宿北战役可以说是华东我军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军在泗县和两淮失利,部队士气受到影响,思想有所不统一,不同“山头”的部队有些埋怨。宿北一战之后,华野部队的仗就越打越顺了。在指挥体系不顺畅、通讯手段落后的种种不利因素干扰下还能打胜仗,关键原因不仅是正确选择了对手、充分集中了兵力,更在于对战局的宏观把控上非常准确。

陈毅和粟裕高度重视沭阳的得失,只要保住这一线,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就能合二为一,即便打不赢也有足够的机动空间,这正是陈粟在战略上高人一等的地方。战役过程中虽说险象环生,但主动权始终在手。打仗和下围棋一样,讲究一个大局观,而这也正是陈粟首长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