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谟,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双百工程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学术顾问。

王鸿谟教授行医50多年,擅长察言观色诊断疾病,治愈大量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危重病。他独创“色诊”技法,是世界诊断学科的学术领军人,人称“色诊第一人”“当代扁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王鸿谟教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中医世家,到他时已经传承了六代。祖父王雨田是享誉北京、保定、沧州的著名中医,医术非常高明,人称“活命菩萨”。

王鸿谟的医术是其祖父亲传的,他的父亲和大伯受时代召唤,投身军队以救国家。因此,祖父把传承王家祖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王鸿谟的身上,自幼就让他接触中医,学习中医典籍,同时带他出诊,随时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因此,对于王鸿谟来说,中医就是他生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是祖父的全力培养和悉心教导,王鸿谟从小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中医基础。

1962年,18岁的王鸿谟如愿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正式接受全面系统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特别幸运的是,他的任课教师都是当时的名医,包括任应秋、陈慎吾、宋孝志和赵绍琴等中医泰斗。在大师们的教诲下,王鸿谟教授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中医水平日益精进,为后来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王鸿谟最初接诊患者时主要使用脉诊,这是中医的传统诊法,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医,他的脉诊水平是非常高的。不过,他也发现了传统脉诊的一些不足,比如,一种脉象但是医名比较多,容易产生混乱现象,不仅在学习时无所适从,而且在临床上也容易出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对脉诊进行客观化、标准化的整理和归纳,出版了《脉诊概要》一书,该书是中医脉诊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本专业著作,在中医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但是,王鸿谟发现脉诊本身只是一种诊断手段和方式,要更加精准地判断疾病,必须有更多的诊断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他创建了“色诊”的中医诊断方法。色诊其实很早就出现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患者身体的外部表现,从而来判断脏腑所患疾病。但是,过去两千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对色诊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医书上都是用非常笼统的表述。

王鸿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198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色部”的概念,发明了三级色部定位法,根据此法,可以对大多数的疾病进行察色诊断,准确率非常高,开创了中医诊断学的新领域、新境界和新方法。

王鸿谟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先后编著了《中华经络学》、《察言观色》26部专业书籍,其中大学教材3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此外,他还发明了色诊仪、脉诊仪,将高深的色诊、脉诊技术进行数字化,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