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胡老师是有高度国际声望的人,因而他那人格上的【磁场】也远及海外,五十年代初期,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展望》杂志(Look Magazine)推举出一百位当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伟人。胡适大名也荣列其中,为百人帮之一。但是这批推举者显然只知胡适其人,而不知胡适其事,因而他们推举的理由——【发明简体话文】——连胡适也不能接受!胡适笑着向我解释:世界上哪有什么人能发明一种文字呢?【仓颉!】我说,胡适先生为之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引出了胡适先生的一个贡献,那就是提倡白话文,提倡国语运动。他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对教育的垄断。白话文虽然可以上溯到明清,这不是五四时期才开始的。但是胡适的白话文与前人提倡白话文的目的有着【根本方向】上的不同。

前人的白话文,主要是服务于下层阶层,而统治阶层是不用的,上层使用的是文言文,这时的白话文只是文言文的附庸和从属,其目的将长层的意思完整地、明白地传递给下层,以便于更好地维护上层的统治和利益。这时的社会是分裂的,社会阶层也是对立的。

而胡适提倡的白话文是要革文言文的命,让文言文变成附庸,甚至淘汰之。他肯定白话文的尊严与其文学价值,他直接把白话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等白话小说的地位与之前的庙堂文学——经学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样,他就把白话文重新定位,将白话文从下等社会或中下等社会使用语言,定位为社会的中心语言,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无论上层人士还是平民阶层都要使用白话文。这样避免了社会出现两种使用语言和社会的分裂。这是胡适与前人提倡白话文【根本】上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适曾就这种【根本】的不同,说过这样的话:

二十多年以来,有提倡白话报的,有提倡白话书的,有提倡官话字母的,……这些人可以说是「有意的主张白话」,但不可以说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他们的最大缺点是把社会分作两部分:一边是应该用白话的「他们」,一边是应该做古文古诗的「我们」。我们不妨仍旧吃肉,但他们下等社会不配吃肉,只好抛块骨头給他们吃去罢。这种态度是不行的。

用胡适自己的话來说,就是:「白话并不单是『开通民智』的工具,白话乃是创造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白话不是只配拋給狗吃的一块骨头,乃是我们全国人都该赏识的一件好宝贝。」

白话文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得益于陈独秀的支持。陈独秀那【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的精神和勇气,恰恰弥补了胡适这种持重的缺点。后来胡适也肯定,如果没有陈独秀的这种精神,文学革命需经过十年的讨论与尝试。

胡适更是从【形式】和【内容】上,规范白话文。为避免只是文字上的【新陈代谢】,胡适提出八项主张: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对于【内容】,胡适更是直接: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样说,就怎样说;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交流和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