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公布,重点说一下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70年,在基本完成两弹一星任务后,国家科委就消失了,合并到中国科学院。1977年,随着“科学的春天”再次来临,国家科委再度成立,再度承担了科学赶超的历史重任。著名的863计划、973计划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此时的国家科委尽管也在进行战略规划,但实际上主要忙于项目的立项和分配、验收,没有起到集中力量实现赶超的举国体制作用。时也势也,也不能说这是科委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科学技术部成立,客观地说只能进一步受限,作为国务组成部门,无法进行更高规格的统筹规划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占了很多精力。为了弥补顶层规划上的不足,国家科学教育领导小组在这一年成立了,组长为总里,副组长为分管科教工作的副总里或国务委员,实际上主要是副组长在统筹,成员包括各部部长。办公室设在哪个部?既然叫科教领导小组,那么设在科技部或教育部显然都不太合适,于是就设在了国办秘书三局,实际上也是一个协调各部意见的地方。

事实证明,这样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加强。于是,到2003年,又成立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里,副组长为国务委员,成员首先是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这些智库机构,然后是各部委。他们制定了2006-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了10多个重大专项,包括载人航天等大工程,为新世纪的科技赶超继续添柴加火。

光有资金和项目也不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科技要发展,人、财、物要统一调配。于是,2012年,一个叫做“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机构出现了,组长为副总里,副组长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很明显,前两个部门对改革的话语权很大。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863计划、973计划都取消了,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更加强调创新链条的完整重建。一些专门负责组织项目分配和评审验收等管理的专业机构出现了,基本都是各部门下属的专门事业单位,对相关业务并不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2018年,改革施工图完成的差不多了,柳林馆里夜以继日的工作告一段落,在国家科委成立60年后,它的影子仿佛又回来了。存在了20年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完成使命,改为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职责和成员都没有变化,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等,重要的变化在于,办公室改在科技部了。这一年科技部重新组建,收编了基金委,扩大了职权,大刀阔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三件事:

——成立国家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中国人早就发现,美国的科技为什么在二战以后突飞猛进、长盛不衰?最显著的原因就是,人家成立了科学研究的巨型“托拉斯”,就是国家实验室。这个国家实验室不是我们那种给某个单位的实验室挂一块国家级的牌子,每年拨给几百万上千万,远远不止于此。人家的国家实验室是几百上千人,成千上万人,资金以数亿、数十亿、数百亿、数千亿美元计,所产生的科技飞跃让他国望尘莫及。这时,我们的GDP已经大几十万亿了,不用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了,准备尝试搞几个巨无霸的国家实验室航母。

——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这实际上是接续中长期规划小组的职责。

——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一方面,科研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不仅违背科学精神,而且严重破坏科技大业;另一方面,像基因编辑婴儿等科技伦理问题也会越来多棘手,很难让一个部门来定调,需要国家级的决策。

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这么多议事协调机构,有的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实,光看看它们的名字就觉得太长,有必要成立一个总揽全局、说话管用的“顶级”机构了。这就是新设的科技委员会,旨在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取代以上那些比较长的名字。办公室设在科技部,下设两个委员会: 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

其实在2018年,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一甲子之际,为什么不恢复科技委员会呢?可能那时候时机还不成熟吧。当时很多人觉得科技拉胯,科技部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还用外国的例子来教训我们: 人家科技那么强,不也没有科技部吗?现在想想,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外国的经验是要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还是恢复我们的科委旧制更靠谱。既然勒紧裤腰带都能把两弹一星都搞出来,相信现在也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即使再难,不是还有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