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一直觉得二战德国兵是最帅的,这个印象最早来源于电影《虎口脱险》,那些戴着M35头盔、骑着挎子的德国宪兵虽然是反派,但有种邪恶的帅气。

后来,我上课听不进去的时候,学会了一个解闷的办法,简笔画德国兵。时隔多年,这个手艺竟然还没忘。没办法,作为钢铁直男,从小就对M35的侧面线条毫无抵抗力。

长大后了解了更多的二战历史,才知道纳粹的形象设计是元首亲自关怀下的产物。从军服款式到LOGO设计,再到主辅色的搭配,这位帝国最伟大的美术落榜生都要亲自过问。作为士兵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盔设计,更是要得到元首本人的认可。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对形式感的洁癖,一种防弹性能优秀,但不符合帝国审美的钢盔,被打入冷宫十多年,直到1956年才重出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5月1日,东德人民军的成立仪式在柏林举行。

当天,人民军仪仗队以崭新的形象亮相。他们身穿灰色制服,头戴一顶侧面装饰着黑、红、金三色盾牌、个性十足的钢盔。不过,这顶新款钢盔却招来了一边倒的恶评。很多人说它“看起来很傻”,西方媒体更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说这是东德对苏联钢盔的拙劣模仿,只是更丑而已。

但真实情况是,虽然新钢盔取代了之前使用的一种类似M35的德国警用盔,但它也是根红苗正、如假包换的德国血统,和苏联真没什么关系。

那么,这个突然出现的新钢盔到底是什么来历?这事儿还得从二战刚爆发时说起。

1939年,纳粹德国帝国研究院下属的国防技术材料研究所,进行了一次测试。他们对当时几个主要国家的制式钢盔做了性能对比。

测试时,技术人员用轻武器对英、美、德等国的钢盔样本作了“弹道试验”,也就是用不同枪械,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射击钢盔,从而得到防护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测试后材料研究所发现,参与试验的钢盔样本,在防护能力上都不能让人满意,其中表现最差的是英军锅盖盔“Tommy”。德国人自己的M35虽然防护面积还不错,但防弹能力也有欠缺。

科研人员希望为德国士兵制造出一种防弹能力更出色的钢盔。他们设计出一种轮廓带有明显倾斜角度的外形,并且把钢盔的外表面线条,处理得尽可能简洁、平滑。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子弹和弹片在碰到钢盔后,有最大可能产生滑跳,从而减少被击穿的概率,它的原理有点像后来出现在坦克上的倾斜式装甲。

经过不断对比测试,研究机构选出了防弹性能最出色的B和BII两种方案,于1942年试制出了样品。

陆军武器办公室立刻把方案上报希特勒,希望能够尽快定型、配发部队。但元首看了这个设计后却立即否决,原因很简单:太丑。

希特勒认为,德国士兵的形象必须完美,目前的M35钢盔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他无法接受这种外形丑陋的新设计,认为佩戴这种钢盔对士兵的形象来说,是一种灾难。

前边我们已经说过,元首是一个对形式感极为看重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遭到了“最高否决”,但新头盔项目却并没有被停止。这是因为,元首虽然反对,但还有更多的人支持。

首先,陆军医疗检查委员会希望更换新式钢盔,因为战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士兵,在佩戴M35后头部仍然受了重伤。

其次,国防工业部门也想换掉M35,因为它占用了太多资源。事实上,德国已经开始对M35和M40的工艺进行简化。随着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工起来费时费力的M35,已经不是德国工业的最佳选择。

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陆军武器办公室通过了一份备忘录,很低调地允许新钢盔的研制继续推进。此后项目的进度虽然不快,但却进行的有条不紊。

1943年新式钢盔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并在军校学员中进行了少量试装。结果表明,无论舒适性还是防护力,新钢盔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1944年秋天,钢盔替换方案被再次呈送给希特勒。这次陆军武器办公室把新钢盔命名为M45,可见他们信心很足。

近两年来新获得的进展和数据,让m45的优点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它能否取代M35及其衍生型号,只等希特勒的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看到新钢盔时,元首才知道研究计划一直在悄悄进行。虽然他没有因为背着他进行的计划而惩罚任何人,但却再次否决了把新式钢盔投入量产。

也许是因为,源自一战的M35在希特勒眼中既有历史传承,又能代表帝国形象,所以不容置换;又也许,此时的战局已经让他无暇顾及小小的一顶钢盔。但不管怎样,希特勒的一纸禁令让M45的开发,就此止步。

此后关于M45的记载,只出现在一些苏联士兵的日记中,他们回忆曾在进攻柏林时,见过一种数量稀少但很奇怪的钢盔;据德国方面记录,M45的装备数量只有区区几百个。

时间很快来到1956年,此时苏联决定把东德警察部队升格为国家人民军。苏联人要求这支武装力量的形象,必须要有"社会主义东德特色"。为此国家人民军后勤管理办公室接到命令,开发一种符合“新形象”的钢盔。

没想到,人民军后勤部门却选择了曾经昙花一现的M45,让希特勒的弃子重出江湖。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M45已经完成了从设计到装备的全过程,如果直接启用,可以省去从头开始研发的大笔资金。而且它自身设计优秀,防弹性能很好。此为天时。

二、德国曾研制出一种“Y”型固定带和能通风的钢盔衬垫,作为钢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很出色,还能和M45基本匹配。但它出现时第三帝国已经资源枯竭,所以一直没能应用。庆幸的是,能生产这些衬垫的工厂,如今都在东德境内,恢复为M45配套,只需举手之劳。此为地利。

三、苏联人希望东德军队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如果继续使用M35或其他近似型号,会引起华约盟国不愉快的联想。M35的形象实在让欧洲人民印象太深,智利、阿富汗能用,但德国人自己最好不要再用。

M45的外形迥异于M35,是被希特勒拒绝的德国设计,源自本土又撇清了和纳粹的关系,“政治正确”让苏联和盟国都能欣然接受。此为人和。

因此,M45就这样毫无悬念地于1956年1月小批量投产。这次复产,军方虽然只对工艺做了一些细微修改,但对它的性能测试却毫不敷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测试时,人们先后使用TT-33手枪、波波沙冲锋枪、手榴弹、82毫米迫击炮、122毫米榴弹炮等轻重武器,对钢盔进行了10-25米不同距离的射击和爆炸测验。

拿到数据后人们发现,M45的防护能力竟然比当时北约和华约的任何钢盔都优秀。于是改良后的M45被命名为M1956,正式定型。

在美国凯夫拉头盔问世之前,M1956的防弹性能一直在世界钢盔界处于领先位置。

1957年,三种不同头围尺寸的M56开始大批生产,一年内就装备了五万名东德士兵,并从此成为东德人民军的标志形象。

除了自用,M56还被东德提供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越战中,美国战俘被头戴M56钢盔的越共押送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新闻中。任何一种钢盔,似乎都很难摆脱附加给它们的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烙印。

虽然M56从此走上了台前,但说它“丑陋”的声音却一直没有停止。但我想,这也许是它的曝光率还不够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在做关于M1956的视频之前,对它的外形也不敢恭维,但经过连续几天的制作,看了十几个G的M56视频和照片之后,它在我眼中已经非常顺眼了。

更何况M56还很内秀,它曾被评为“20世纪最科学的金属头盔”。士兵们评价说,戴着M56在阳光下不会刺眼,刮风下雨时也依然能听清周围的声音;不管是站着、躺着,还是匍匐、翻滚,都不会觉得累赘。

这些舒适性上的优点,主要归功于M56的可调摇篮式衬垫,以及三条短带组成的“Y”字形固定带。这个悬吊系统能让士兵在长时间佩戴钢盔时,颈椎不至于产生不适。

从1956年正式装备开始, M56钢盔一直服役到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后,M56才正式从德国军队中撤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