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寻蟹记第四站(3):绍兴之书圣故里-仓桥直街

从沈园出来夕阳已西下,我决定节约时间,不回咸亨酒店开车,打个车直奔书圣故里。老妈喜欢书法,可此行我们没时间去兰亭感受曲水流觞的雅致了,所以一定要带她去书圣故里探寻下王羲之的踪迹。本以为到的晚了很多地方关门会影响体验,没想到却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美妙的老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是去年十月去的,当时各地还因疫情需两天一核酸,打车时司机师傅说书圣故里的门口就有核酸亭,到了后却发现关闭了。刚好一位骑单车的本地姑娘也在窗口看通知,得知我们是外地来的,最晚明天必须要做上一次,于是非常热心地用手机帮我们查晚上可以做的医院,以及联系方式,暖心至极。

谢别了姑娘,我们决定趁着夕阳先逛故里再做核酸,虽说我不是头一回游绍兴,却是第一次来蕺山脚下的书圣故里。让我惊讶与惊喜的是,它完全不同于其它被圈起来的景区,此时正值下学下班高峰,老街里不见几个游人,为游客所开的店铺也早已打烊,而这四街六弄中,却满是匆忙归来的本地人和斑驳白墙中热油下锅的炒菜声。

青石板路上,嘻闹追跑的孩子们,带着孩子骑车而过的女人们,背手溜达的老人们,按着摩托车喇叭、擦肩而过的男人们,叮叮咣咣地奏出了一片烟火气。这不是景区,分明就是活着的老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越国范蠡建古城的时候,这里已有越族先民居住,西晋永嘉之乱使大批中原移民迁居至此,到了宋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这片老街日渐繁华,商铺林立,百工百业聚集于此。如今仍有一百多栋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散落其中,而它们不是冷清清的博物馆,而是当地人的家,是还活着的老绍兴。

从中兴路的牌楼进来,顺着西街一直走没多远就是绍兴城的八大名寺之一——戒珠讲寺。黄色的外墙很显眼,这里最早是“书圣”王羲之的家,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不过当时可不是寺庙。东晋时期,王羲之从山东临沂迁居绍兴,后因被诏令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当年王家宅院旁有一座寺庙,方丈与王羲之经常一起对弈谈天,一天早上老方丈来访,王羲之正在把玩自己最珍爱的明珠,他放下珠子与老方丈下棋聊天,直到中午老方丈起身告辞。方丈走后,王羲之发现桌子上的珠子不见了,于是疑心老方丈。王宅失珠的事情很快被传开,人们议论纷纷,老方丈听说自己被怀疑是偷珠之人,觉得有辱佛门,忧郁而终。

此时,王羲之家中一只大鹅也突然死了,家丁剖开鹅肚发现了那颗明珠,王羲之恍然大悟,马上去给方丈赔礼道歉,结果才知道他已圆寂。王羲之悔恨交加,不仅戒了玩珠的爱好,还将整座住宅捐给了佛门,并题匾“戒珠寺”,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意,同时也是警示自己,要正心,不可对自己的朋友不信任,正所谓“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从此专心苦练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终成一代书圣,他留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今天王羲之的真迹一幅都没留下,但他的书法地位却从来无人能动摇,并成为各朝书法大家们临摹的对象,这与他长时间的修炼和人品都分不开。心正则笔正,看似只是书法之道,却是古人对“修齐治平”的人格追求。后人为纪念一代书圣,便把老街的名字叫作了“书圣故里”,这里的许多地名也因他而来。

比如戒珠讲寺对面这个墨池,传说是当年王羲之练书法后洗笔的池子,日积月累,池塘水都变成了墨色,可见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戒珠讲寺在17:00点前是开门可以买票进的,不过里面的样子其实也都是翻修的,不如就在这真实的老街上感受最平凡的烟火气。

这条“笔飞弄”是相传有一天,王羲之在一座小桥上看到一位老婆婆因卖不出去扇子而发愁,于是叫书童拿来笔墨,在老婆婆的每把扇子上写了字。老婆婆不识人也不懂字,一看扇子被写得龙飞凤舞很是着急。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这扇子是王右军写的,一把卖一百文”。老婆婆虽疑惑却也照做了,没想到扇子很快全部卖光。

不过贪心的老婆婆第二天抱着一大摞扇子又来找王羲之题字,这回他笑而不语,却躲进了小巷中,躲藏过程中把笔也扔了。从此,这条丢笔的巷子就被称为了“笔飞弄”,而藏身的巷子称为“躲婆弄”,题扇的那座桥也被改叫“题扇桥”,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笔飞弄”除了弄口的牌子,巷子里并没有两样,白墙上乌色的霉斑诉说着老街悠然走过的千年时光,也像是在坚守着老绍兴人一直的倔强。

明末儒学大师刘宗周先生就出生在老街上,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提出“诚意”、“慎独”的理念,却因政见不合回到老家在蕺山书院中讲学,并开创了“蕺山学派”。当清军的铁蹄踏破大明的江山时,他黯然泪下,留下一首《绝命辞》,绝食二十三天,最终以身殉国。

在诗词书画的熏陶下,在文人气节的传承中,出生在笔飞弄13号的蔡元培先生也把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担当写入了生命中。他虽是清末的翰林,却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因循守旧的思想中,在绍兴任中西学堂校长时,便开始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聘请外籍教员,还增设外文、物理学、动植物学等与世界近现代教育接轨的科目,使得绍兴的风气为之一新。

当了北大校长后,更是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从一个官僚、纨绔子弟的集中地,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蔡元培故居同样是17:00关门,不过里面也是后翻修的,所以即便不能进去,我也并不遗憾。在门口向蔡先生致敬,我们继续在粉红的晚霞中体会老绍兴的韵味。

大概是刚才归家的人们都已到家,老街里的喧闹逐渐散去,只留下白墙上一幅幅笔力遒劲、行云流水的书法,和窗子里不时传来的电视声与碗筷声。

躲婆弄里没了躲藏的王右军,只有磨平的石板路,透着岁月的光泽,和为家人归来点亮的路灯。

蕺山街上的题扇桥离躲婆弄不远,这座石桥这并不是故事中的虚构,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桥始建于宋朝嘉泰以前。从宋朝以后的志书中可以查到该桥一直在此地,未有变动,道光八年做了重修。清光绪《策府统宗》一书中的《浙江古迹》条目里也有记录,而且是作为绍兴所有古桥的代表被唯一记录的桥,可见其在古时就是知名的古迹了。

如今桥的一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石碑,另一旁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雕像,老妈也算是与偶像跨时空合影了。

临桥北望,远处便是绍兴的历史名山蕺山,和蕺山上的标志性建筑文笔塔,它们又分别叫作王家山和王家塔,都源于王羲之曾住在这里。而蕺山的得名源于古时山上多蕺草(也称岑草,即鱼腥草),这蕺草在两千多年前可是为越王勾践解过忧,《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说,“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静静地蕺山河从桥下流过,河两旁的老房子在昏黄迷漫的灯光中,如同一幅静谧古朴的水墨画。古时桥边住的是掌灯人,每晚夜幕降临时,掌灯人会在桥头插上一盏天灯为路人照明,也为河中行驶的船只指明航向。

题扇桥的南边曾有一个万年戏台,如今变成了题扇亭,我猜想白天在里面拍人物照应该很好看,但晚上就把它还给老绍兴吧。

晚上到酒店时,得知明天要全城核酸大筛查,早上6点开始在酒店后面就有,这样我们就不用再特地跑去医院做核酸了,太好了,省下来的时间刚好可以去旁边的仓桥直街逛一逛。老爸累了在酒店休息,我带着老妈去逛吃。

我已不记得十年前来仓桥直街是个什么样了,不过有了刚才对书圣故里的意外惊喜,我对直街也抱了些幻想,结果发现它与大多数商业化景区的老街差不多。不过第二天早上我们做完核酸无意又走入了直街中,没有游客的清晨,这里像是换了一个妆容,白墙乌瓦的老房子在悠悠的小河中映出岁月的倒影,美得不可方物。不过今晚我只感受到这里的臭豆腐妙不可言。

南北走向的仓桥直街在宋代因粮仓而得名,北宋时,因越州城内粮仓狭小,无法满足存储需求,府衙便在此地建造粮仓,储粮备荒。到了清代,仓桥直街才慢慢从粮仓蜕变成居民繁衍生息之地,如今依旧有43处清末民初的台门建筑,也有不少还在这里生活的当地人。

华灯初上,夜阑珊,仓桥直街里的游客却不多,不过相比书圣故里,算是热闹了。孔乙己不光成了咸亨酒店的代言人,也有了自己的酒家,只是他依然只能穿着长衫站在门外招揽生意。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专心地钩着娃娃的毛线鞋,可没有一个游客购买,甚至没人停下来看一看,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题扇的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老奶奶也能遇到自己的王羲之。

不过这位老奶奶可是幸运的,她的臭豆腐如今可是网红,节假日时会有一堆人排队。

隔着她不远,还有一家老爷爷亲手炸的老街臭豆腐也是网红,从门口的对联和泛黄的旧报纸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网红。正纠结着是吃他家的臭豆腐,还是吃她家的?看爷爷家还有萝卜丝糕,老妈会爱吃,且对面还有坐的地方便选择了他家。

我问爷爷一天是不是能卖很多,他操着浓重的口音说,“我们的生意为啥好?因为都是自己卤的卤水做的,没有任何化学的东西。”满满的自信。

事实证明,确实比我们中午在咸亨酒店吃的臭豆腐要好吃得多,其实闻着不算太臭,但吃起来是真的五香馥郁,价格也比咸亨便宜一半多。老妈说萝卜丝糕的味道也不错。

第四站绍兴费用:乌蓬船票60+吃饭219+住宿262+油费335+过路费143.45+打车20=1039.45元(不含购物,高速公路ETC9.5折)

小贴士:鲁迅故里门票免费(8:30-21:00,20:45停止入园,周一17:00停止入园)

沈园门票白天免费(8:00-17:00,16:40停止入园),晚场C座80元、A座138元(18:30-21:00)19:40-20:30有夜游堂会表演

书圣故里免费(若进戒珠讲寺、蔡元培故居单独买票8:30-17:00)

乌篷船:三味书屋-沈园单程60元/船(可座3人),往返90元,末班船时间17:00

下一篇我们去看看钱塘江的大潮有多壮观!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