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信陵君,大家总会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窃符救赵。

据说,信陵君偷到了调兵虎符,前线大将晋鄙却拒绝将军队交给他。

最终,信陵君锤杀晋鄙,带着军队前往赵国,击溃了秦军。

随后,信陵君命人将魏军带回国,自己却并未回去,而魏安釐王恼怒信陵君的作为,也没叫他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会给人一种错觉:虎符这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

一块小小的金属板,居然就能拥有号令千军的能力。

实际上,传统史书最喜欢用类似的故事来诓骗后世读者。

把一块金属板一分为二,咱们两人各藏一块,只要我俩不拿出来,别人肯定无法复制,因为分割痕迹无法伪造得一模一样。

但这是否证明,任何人一旦拥有虎符,就可以随意调兵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故事中的信陵君就拥有虎符,但晋鄙照样拒绝交出兵权,理由很简单:魏安釐王一再要求,不能轻举妄动,为什么会突然派信陵君过来掌兵呢?

如果我们换一种假设:即使信陵君没有虎符,他难道就真的无法接管军队了吗?

恐怕也未必,只要杀死晋鄙,然后弄出一块假虎符,宣称是魏王所赐,谁敢反对呢?

事实上,在杀死晋鄙之后,信陵君就是这样做的。

当时的信陵君,内心一定是崩溃的:早知道要杀晋鄙,为什么还要让人去偷真虎符啊?杀死晋鄙之后,随手弄块假虎符,不是一样可以过关吗?

明白了吗?虎符是一个凭证,却未必能起什么决定性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时局和实力。

我并不是非此即彼,说虎符完全不重要,而是说在时局和实力面前,虎符无论有多重要,都得退居次席。

至于说魏安釐王害怕秦国,这倒也不假,但不是说他无底线的怕,而是怕背黑锅。

不管背地里的算计是什么,至少秦国表面上没有招惹魏国,人家一直在打赵国。

如果在这个时候,魏国非要替赵国强出头,没准就会给秦国借口。

总而言之,我都没想过打你,你却要来多管闲事,那么我干脆就好好收拾你一下吧!

到那个时候,赵国会因为魏国帮过自己,转头跟魏国组成联军吗?

这种可能确实有,但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国当缩头乌龟,趁着秦国打魏国的时候,自己悄悄恢复实力。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国际博弈,那么代入到生活中就会明白了。

当你抓住小偷的手,为某位无辜路人伸张正义的时候,那位无辜路人说不定早就跑了,撇下你一个人应对小偷及其同伙。

我不是说,大家要把社会看得有多黑暗,而是在说“防人之心不可无”。

更何况,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人与人之间更直接、更血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陵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带兵解救赵国,固然有他本人才能出众的缘故,但更是因为,当时的大背景允许他这样做。

魏安釐王不愿强出头,他背后当然有一部分鸽派支持,但魏国依然派兵过去了。

这说明,在魏国国内,还有一个人数众多的鹰派,他们认为应该积极救援赵国,痛击秦国

而信陵君,显然就是鹰派人物之一,甚至有可能是首脑。

而当时的战略形势,也是一目了然的。

如果秦国真能顺利灭掉赵国,那么下一个倒霉的,不是韩国就是魏国。

以韩国那种体量,估计只够给秦国塞牙缝,所以下一个受害者,大概率就是魏国。

因此,魏国肯定不敢坐视赵国被灭,这是活生生的“唇亡齿寒”关系,魏国鹰派人数众多的主要原因,估计也在于此。

但问题就在于,秦国真的能顺利灭掉赵国吗?

至少从“邯郸之战”中,我们看不到肯定的答案。

是的,赵国整天嚷嚷着,自己快被秦国给打死了,但秦国吭哧吭哧地打了两年,始终没什么效果。

面对这种情景,你说魏国的鸽派们会怎么想呢?恐怕第一反应就是:赵国太不地道,准备拉着我们挡刀。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坐视,万一赵国真被灭了怎么办啊?

于是,老将晋鄙带着一支部队,到前线观察情况:要是赵国顶不住,就帮他们一把;要是赵国顶得住,咱就按兵不动。

这样一梳理,你还会觉得,魏安釐王的指令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大国博弈中最常见的套路,所以无论秦国根本就没有把这支魏军放在眼里。

这个时候,信陵君站了出来。

我虽然没法对信陵君使用读心术,但我大胆猜测一下,他当时应该是这样想的:

秦国不认为魏军此时会出动,如果我们果真出动,是不是就能出其不意击败秦军呢?

但这样击败秦军之后,显然很容易招致秦国的报复。

那么,救援赵国的这种举动,是不是可以由国家行为,转变为信陵君个人的一意孤行呢?

秦国要是找魏国算账,魏安釐王完全可以推说,这是信陵君的个人行为,他还因此谋杀了一位军中宿将(晋鄙),我们魏国也在通缉他。

虽说,秦国想欺负谁,理由随时可以现编,但至少魏国能给出一个台阶,就看秦国愿不愿意下。

如果信陵君给力,真的打了胜仗,那么秦国也需要一定时间来回血,哪还有心思去欺负魏国呢?

这样一来,赵国解了围,信陵君本人出了名,魏国免受秦国报复。

三赢。

看懂这盘棋之后,你再回过头来看“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会发现一切都能说通。

如姬为什么敢帮信陵君盗取虎符,难道她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吗?就因为信陵君救过她父亲?

信陵君长期生活在赵国,为什么无论赵国还是魏国,都没有在官方层面刻意提及过他?

侯嬴为什么要在信陵君离开大梁的时候自尽,是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信陵君包揽罪责?

为什么在晋鄙被杀之后,军队还愿意听从信陵君的号令,是不是中高层将领选择了将错就错?

或许我这样写,难免会让人感觉,我是在唐突古人:一个英雄侠气、热血沸腾的故事,被你写得充满阴谋算计,有意思吗?

可现实社会就是这样冷冰冰的,历史,也只是过去的现实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