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场,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永远不缺残酷,也永远充满话题。35岁以上到退休年龄的人应该是生产和消费的主力人口,但35岁被迫退休好像已经成为职场人“公开”“默认”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日,腾讯的技术大佬黄希彤被曝离开腾讯,据他老婆在小红书上发的帖子称是遭遇了裁员,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消息我挺震惊的,腾讯首个Web前端专家,职级T13的行业“大佬”,这样的大佬都能被裁员,出于好奇我去看了他老婆发布的内容,有一点还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他老婆谈到了黄对管理的认知,首先是黄不愿意给团队员工打绩效,因此放弃了技术总监岗,于是在离开腾讯前,他已经被调整成大头兵了,这个过程肯定是很多事情他坚持了自己的认知和原则。

说实话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不一定愿意成为这样的人,至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

职场没有永远的安全期,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动。

但无可厚非的是,打工人之间仿佛被迫达成了一种共识:35岁是进入社会与职场最后一道无形的门槛,若没有在这个年纪到来之前达到一定的成就,未来将难以寻求突破。即使是被称为“养老”体系的在公务员里,35岁未有突破的话,政治生涯也将被锁死。

在此背景下,35岁的职场女性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升职晋级,要面临职场“隐性规则”:如婚恋情况、育儿需求、家庭回归...

不可否认,35岁以上的人,正在职场中渐渐“隐入尘烟”。

2.

时代如此内卷,人人求稳的潮流中,那些仍决然选择裸辞的人,无疑成了时代的勇士。

对于已过35岁的职场人而言,裸辞的行为构成往往要比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复杂得多。

首当其冲的便是空窗期的问题,国内的就业市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罗盘,不允许你有gap的存在,往往到最后,大部分裸辞的人会选择降薪入职,然后骑驴找马,期待跳回原来的水平线。

那么,为什么裸辞的几乎都很久找不到工作?

除了公司对gap妖魔化的代入理解:你是不是被公司辞退的?你是不是工作能力欠缺或有其它原因,否则为什么会辞职那么长时间还没有找到工作呢?

好像脱离了职场的人生就不配拥有价值了。裸辞的背后,其实还映射着青年一代,对人生意义越来越多的迷茫。当然还有自我认知,特别常见的情况就是,你感觉自己在公司里是螺丝钉,也有厌倦了每天换着法子找理由请假出去面试的窘迫感,于是在某个时间点上脑子一热,裸辞!

但裸辞之后却发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嫁接在了公司的流程中,不具备独立、完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支持;结果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了。

也有的辞职彻底远离内卷放松几个月后,不得不面临现实经济问题,于是随便找一个公司当救命稻草,进入新一轮内卷。

那么,你觉得裸辞到底是“迷惘”,还是“人间清醒”?35岁以上的成年人,真的正在被社会抛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