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图书馆收藏了凌品权、林兆思夫妻合著的《浮光淡影》一书,作为老朋友的我,欣羡之余,更为这对在文学创作上比翼齐飞的夫妻又添新作而倍感欣忭。认识林兆思,缘于前些年,我与她以及市府办一位朋友一起负责校正、修改全市各部门交来的创文资料。那时候,她已经是鹤山市作协副主席,是鹤山文艺工作者的“大姐大”,而我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一片荒芜,但她毫无居高临下之傲气,对我这棵“无根小草”细浇轻润,使我有勇气尝试在写作上牙牙学语。后来,她赠了一本他们合著的《双影屐痕》给我,我方知她先生凌品权也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造诣的人,而且他与林兆思一样:为人淳厚慈悲,关心扶掖文学新人。正是“文字爱好”这根弦,使我有幸成为他们的朋友。纵观他们的笔迹,或粗或细地描绘了以五邑地区为主特别是鹤山市的风土人情,呈现了属于本土市民的文化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志强 摄

《浮光淡影》体现了作者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优秀本土传统文化的情怀。该书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体味了本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历史风物、人情世态等方面。比如,在《游雁山湖》《满眼花海漫山香》《水乡烟雨》等篇目中,分别通过对大雁山、宅梧香草小镇、古劳水乡的景色描绘,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鹤山自然风光的多态之美。比如,描写雁山湖之旖旎:“大雁山腰碧绿湖,风轻水静岸横舻。曲堤老少翩跹舞,客笑鱼欢百鸟呼。”生动、凝练地描绘了雁山湖的优美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鹤邑醒狮》《端午看龙舟》等篇目中,让读者窥见了鹤山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看那龙舟竞渡的场面:“锣鼓喧天,呐喊声声,鞭炮噼啪……人声鼎沸,群情激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本地端午看龙舟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在《民族英雄麦廷章》《黄大鹏略传》《寻古探秘话官道》等篇目中,再现了鹤山人文历史、诉说了鹤山独特的文化,成为弘扬鹤山本土文化的有力载体。而在《福兴粽香》《鹤山茶香飘天下》等篇目中,则体现了“舌尖上的鹤山”同样独具特色。比如,在《鹤山茶香飘天下》中,从鹤山种茶的历史写到几个主要产茶地的茶各具特点、远销世界,最后形成茶文化。此外,《父亲的身影》《陈仓飞渡》等篇目,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人物世态,作者直面现实,既生动地描写现实中积极向上的方面,也真实地反映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在情节设计和语言运用方面,同样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全书体现立足本土、弘扬主旋律、涵养情怀的有机统一。

何志强 摄

《浮光淡影》呈现了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凌品权和林兆思均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所以在该书中,收录了诗词、楹联、散文、小说、随笔、通讯、报告文学、歌词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美学家弗莱认为:“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是如何被表现的。”该书两位作者对多种体裁拿捏得游刃有余。就诗词而言,该书收录的诗(词)数量较多,共有171首,虽各有特色,但相同的是平中见奇。比如诗歌《咏梁赞》:“鹤山哺育武师公,开创咏春新派风。前后顾瞻明与暗,正偏结合守兼攻。年青济世魔消迹,岁暮收徒星满空。武术渊源为济世,莫跟项羽愧江东。”这样看似平淡冲和的文字,却精妙地道出了一代宗师梁赞传奇的一生以及咏春文化代代相传的美誉。从中,看出作者平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实则浓缩了丰富的审美修养,积淀着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精能所至,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纪实性散文《军功证上的家国情怀》《千里驰援献丹心》,情感丰沛,真挚,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凸显了军人的保家卫国的碧血丹心,实现了内容与形式在审美上的高度统一。而小说则主要采用了“家庭纪事”性的结构形式,主次交错,情节跌宕起伏,借助人物在家庭、婚姻中的起落,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特质,作者贯之以畅达清新的语言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生活的馥郁芬芳。这类作品主要有《奇遇》《1813房的怪声》《秦筝新声》,等等。该书收录的楹联同样展示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比如“鹤腾南粤灵光见,山傍西江活水来”这副楹联在2023年央视报道鹤山过年特辑中,由书法家李国联挥毫展示,楹联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勾勒了鹤山的沃山秀水、活力和魅力,凸现了鹤山的风景名片。还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凉茶之乡》《醉美水乡》《咏春雄风》等7首歌词。这些歌词内容植根本土,镌刻着鹤山历史、人文、发展的不少烙印。作者以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构思巧妙,感情细腻,吻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这些作品均获得广东省或江门市的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志强 供图

《浮光淡影》彰显了新时代地方文艺工作者的风采与担当。该书包含了大量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等元素,它所记载的内容包括了本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风俗等各个方面,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比如,在《江门最美乡村公路——明靖线》《追本溯源话港口》《鹤山渡口》中,通过对这些地方“前世”的追述和“今生”的描述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展望,彰显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对地方发展的前瞻性关注与思考。

作者:麦秀芳(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编辑:何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