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的明成祖朱棣的心目中的“好圣孙”、一手缔造了辉煌的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由于战略短视,采取了“自残式”的战略收缩,一改大明建国以来特别是永乐时代的扩张战略,相继放弃了朱棣苦心经营的奴儿干都司(朱瞻基将奴儿干都司的驻军从黑龙江内撤到辽东,使得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间接导致女真做大)。并在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了明军浴血奋战收复的交趾地区(今越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奴儿干都司和交趾因为离中原腹地过于遥远,维持统治殊为不易,勉强还算是理由。但放弃斡难河卫、兴和卫、开平卫就真是有种“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态度了。不知朱瞻基出于何种理由,他确实放弃了斡难河卫、兴和卫、开平卫这三个明军在长城外的据点,使得大明的北方防御纵深直接缩短了上千里,大明的都城北京直接成了边境城市,北方草原上的骑兵可以在长城外肆意驰骋,这在洪武、永乐时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正所谓“敌进我退,敌进我退”,大明的战略收缩不但没有换取北方的和平,反而使得北方的局势更加糜烂,光是朱瞻基执政的宣德年间(总共也就10年),鞑靼就三次入寇大明,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攻破长城要塞喜峰口,最后逼得朱瞻基御驾亲征才勉强退兵,可见朱瞻基的战略是多么的失败。

宣德十年(1435年)1月31日,36岁的朱瞻基去世,年仅10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朱瞻基弥留之际是带着无限遗憾走的,一方面是对朱祁镇能否担起大明江山,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战略后悔。所幸他留下的大明依旧强盛,他的“三杨内阁”更是成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强的行政团队,张辅更是世所罕见的名将,大明的辉煌得以继续。

随着朱瞻基的去世,大明也开始适时的调整国防政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新强化长城沿线的守备力量,并且一改宣德时期的被动防御,转而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并适时对草原进行远征打击,虽然没有永乐时期五征漠北的豪迈,但好歹是由一味的防守,转为有攻有守了。当时草原三部中依旧是鞑靼最为强盛,而且也最靠近大明,大明的北方边境几乎全部与鞑靼接壤,双方的战事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宣德年间“过了好长一段好日子”的鞑靼人,早就对大明不再有畏惧之心,他们肆无忌惮地骚扰着大明,而这一回,他们“摊上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统三年(1438年)二月,主战的大明兵部尚书王骥通过探子侦查到鞑靼大汗朵儿只伯(多尔济巴勒)驻扎在狼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黄河岸),以往明军所以对鞑靼无法进行根除,最大的原因就是找不到他们的主力,老是被他们牵着鼻子在草原上“兜圈子”。这一次,明军好不容易发现了鞑靼的老巢,自然是不会错过的。于是王骥命令甘肃左副总兵都督蒋贵为前锋、甘肃总兵官任礼率明军主力、宁夏总兵官都督佥事史昭率部策应,三路明军分进合击,目标直指狼山。

蒋贵因为是前锋,最早抵达预定战场,蒋贵不等后续明军抵达,就率先进攻鞑靼军,大败之。待明军主力抵达,朵儿只伯只得率残部逃往兀鲁乃池,投奔阿尔台,明军紧追不舍,一路斩获无算。四月,蒋贵拣选2500余精骑,出镇夷(在今甘肃高台县境)北上,昼夜兼程,如神兵天降直抵阿尔台大营,趁其不备,蒋贵率明军骑兵杀入营内,再败之。生擒鞑靼部左丞相脱罗等百余人,朵儿只伯和阿尔台只带着少数卫队逃亡,沿途收拢溃兵,勉强凑到三两千人的部队,还没喘口气,又被王骥、任礼所部的明军追上,刚一接战,又是大败,朵儿只伯只身逃亡瓦剌,投奔瓦剌太师也先而去。

此后,明军在鞑靼一路追歼残敌,转战2000余里,鞑靼军几被全歼,还俘虏了2万余人,彻底摧毁了鞑靼的战争潜力,从此一蹶不振。自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以来,大明的宿敌鞑靼终于被大明打趴下了,大明的军旗时隔十多年终于再一次飘扬在草原上空。就在大明正欲恢复北方的进攻态势,重新解决瓦剌问题的时候,远在西南边境的麓川却又战云密布,大明不得不放弃在北方的军事行动,陷入了一场为期十年的平叛战争,而大明也失去了解决瓦剌的最后一次机会,间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到底西南边境发生了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