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确认拿到了红杉的400万美金的融资,

然后你管银行要100万美金贷款,

常规银行会问你:“红杉是sei??”

而SVB会说:“钱已经打到你账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 产

原本,河南村镇银行爆雷,已经令许多中国人感慨,这钱存在银行里也不安全了。

可在大洋彼岸,硅谷银行的破产,直接损害的不是底层人民的利益,而是中美高科技企业的利益。

本周三,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还是一家资本充足的金融机构,其正在寻求筹集一些资金。

然而在短短 48 个小时内,由 SVB 长期服务和培养的风险投资社区引发了严重的挤兑恐慌,结束了该银行 40 年的运作。

本周五,美国硅谷银行直接宣告破产,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

由于钱被冻结在银行,科技公司争先恐后地寻求贷款来支付工资。投资者在备忘录和紧急电话会议上征求意见,在银行分行外排队。许多人都在紧盯推特,目睹一家金融机构倒闭的实况。

监管机构本周五关闭了硅谷银行,并没收了其存款,这是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也是有史以来第二大倒闭事件。

硅谷银行的现金流危机和中国河南村镇银行高度类似,都是把储户的钱拿去做投资了。

差异在于,河南村镇银行投资了房地产,美国硅谷银行投资了美国国债。

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的全称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成立于 1983 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其扎根于科技生态系统,为美国近一半的风险投资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提供银行服务。

硅谷银行大量提供的 VL 融资(风险债)通过信用和股权质押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可以避免企业过度稀释股权。Uber、Facebook、Airbnb 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大量采用过 VC(风险投资)+VL(风险债) 融资。

硅谷银行也是服务 2500 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银行,包括 Lightspeed、Bain Capital 和 Insight Partners。

它管理着许多科技高管的个人财富,并且是硅谷科技会议、活动、晚宴和媒体渠道的坚定赞助商。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 2011 年展示过美团在硅谷银行上的账户余额,有 6192 万美元。

简单来说,硅谷银行在美国是「科技银行」、「创业银行」的代名词,没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操作,硅谷银行(SVB)在国内此前很多年以代表处的身份低调存在。

虽然名字里一直有“银行”的字样,但SVB本身在中国是不能从事银行业务的,因为木有牌照。

真正拥有银行牌照的,也是实际意义上SVB金融集团的业务核心——银行业务,是通过一家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银行——浦发硅谷银行(SSVB)来实现的。

除这家合资银行之外,SVB在中国还保留了SVB资本、在北京和香港的代表处,以及此前所从事的一些境外业务(比如国内大部分VIE架构企业的境外公司账户都开在SVB),

但类似于SVB在美国的业务模式,这些业务构成和团队配置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核心的银行业务。在中国,就是服务浦发硅谷银行(SSVB)。

模 式

硅谷银行在业务上,天然就具有极强的科创属性。

它不是普通的商业银行,而是一家投贷一体化的基金型银行。

说它是银行,因为它最大的资金来源于存款。

说它是基金,是因为它的主要利润不是来自于贷款,而是来自于投资。

其全部的业务构成大致是这样的:

整个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业务大致有5个板块,商业银行业务始终是核心。

SVB的其他几个业务板块业务,比如基金管理下FOF业务的根本目的是去建立或者加深一些务实的生态关系。

1、贷款业务

SVB的贷款大部分是给了初创公司,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的创业公司;

传统银行体系内,对于贷款方的审批更多集中在如固定资产、现金流等因素上,但对于类似互联网行业的初创公司而言,这些指标往往在早期都是“惨不忍睹”的,所以这些公司在起初是很难拿到贷款的。

SVB有一套非常复杂且经过几十年验证的,针对高科技初创公司的风险评估体系,这套体系中传统的审核标准的权重不高,取而代之的是诸如行业影响力、团队经验/背景、产品体验以及投资人的背书,这些标准看上去似乎和VC投资一个项目大同小异;这也是SVB的看家本事之一……

2、对于创业公司而言,SVB贷款的好处;

首先初创公司拿到贷款的好处我就不用多讲了,其实初创公司股权的融资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你要出让股份,而且越早期你的股份越不值钱,相反债务融资只要付利息就好,但债务融资难拿,SVB的出现部分缓解了这件事情。

初创公司拿SVB的贷款一般是这样个流程:

诸如一家初创公司,A轮确认了一家VC的400万美金,可能在你刚刚拿到term的时候就可以在SVB申请一笔贷款(仅仅是拿到Term噢……)

SVB会根据你公司的所处行业、行业地位、团队背景以及要投资你们的A轮投资者等几个维度对你公司进行评估,最后给一个额度,常规的是融资额的20-30%;也就是说你虽然融资了400万美金,但实际你可能获得500万美金的现金(100万债,400万股权);

多了的钱可以让你更快的发展到下一个里程碑,或者把业务做得更大,然后提前或者放大你的B轮融资规模。

你拿B轮之后可以再申请更多的贷款,依此反复……

同时SVB的贷款类似信用卡,非一笔到账且“实报实销”,即你用了多少才计算多少的利息,而不是把完整贷款额度的钱直接打到你银行账户上。

我们看这个流程,对于SVB来说,在整个链条上,重要的Tips是:

创业公司的判断(团队、产品、人、发展速度等);

创业公司的投资者判断;

放贷时间的选择;

放贷额度;

4、再来说FOF,也就是Fund of Fund;

沿袭3,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如何评判一家创业公司的好坏呢?他们肯定不是特别专业,那么谁干这个事情更专业呢?VC啊~

所以SVB做各大VC的LP,通过这一层关系SVB会更加方便且直接的了解到一家VC要投资的项目的各种维度的判断;

而他们得到这些信息后再结合传统的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去做再一次验证以得到结论;

同时因为是各大基金的LP,他们也会十分的清楚各家VC的风格以及更重要的是各家VC的“成绩”;

而这点恰恰是我上面提及的Tips中的第二点:对投资者的判断,相辅相成的一个圈……

而且越NB的VC回报越高啊,这生意简直6~~

以一个创业者的视角来看,SVB/SSVB的银行模式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各种轻资产、高增长的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类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种市场上此前不存在的资金选择(也就是贷款/债权融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资金的优势:

a)与股权融资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所以股权融资越密集的地区的业务越多;

b)核心价值在于贷款的成本远低于股权融资(主要是较低的利息,没有股份稀释,没有董事会席位)

c)帮投资人提高IRR(具体怎么算的谁感兴趣咱们线下单聊),帮企业补充流动性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

之所以说此类资金选择(贷款)是“市场上此前不存在的”,是因为传统的贷款模式的核心依据是“抵押物”,在国内基本就是房产、设备等实物抵押。而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类创业公司来说,这样的贷款模式基本是没有意义的。

相比之下,SVB/SSVB的贷款模式首先是建立在对新创企业Startup(不是国内银行业类比SVB时通常提到的小微企业SME)所特有的成长模式,资金需求,现金流结构,业务指标,风险类型,生态网络,有超过30年经验和数据积累下的完整、深入和系统化的认知。

在这样的认知之下,贷款的适用性、风控的针对性和贷后管理的细致程度都大大超过传统的信贷模式:

由于国内的信贷环境长期以来对科技企业来说都比较困难。

大部分创业者对贷款其实比较陌生,有了资金需求更多想到的是继续融资。

而股权融资的周期往往较长,不确定性比较高,且通常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快到位。

就像投资人考察团队会把“融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或加分项(各家基金重视程度不同),学会使用贷款作为股权融资的有效资金补充,在我看来也将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必备的金融技能。

硅谷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们,有超过一半以上都曾经使用SVB的贷款来解决成长各个阶段中所面对的不为人知的大小资金需求和流动性问题,

有这样一家理解你业务需求和随时可以快速提供低成本资金的银行作你的后盾,这其中的好处难道还需要我继续安利么?还需要么?需要么?要么?么?

再说说硅谷银行和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区别

1)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资金来自于LP(也就是基金背后投资人)的投入,所以自身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毕竟LP投资的目的是高的回报),贷款的利率也就不会低。

相比之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则是存款(而基金是不能接收存款的),资金成本充足且成本足够低,贷款利率自然就可以很低;

2)债权基金(Venture Fund)的资金和VC一样也是一期一期募集的,每期基金的总数和可以贷款给多少项目都是有限的,银行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另外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的钱也无法一笔到账,而是需要分批做Capital Call(中文翻译为“召款”),批次的分布和每次Call多少资金需要根据基金最近阶段性的计划和项目需求制定。

这样一来,在资金的时效性上也就存在类似于股权融资的问题,而银行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3)债权基金(Venture Fund)往往会需要股权质押或债转股,硅谷银行的模式则都不需要;

4)就现阶段的市场来说,能够长期、大量、成熟有效的为科技企业持续提供低成本风险贷款(Venture Lending)乃至系统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确实只有SVB一家(这个模式的隐性门槛其实很多且很高)。

原 因

简单介绍一下其过程与原因,大体如下:

2020与2021这两年,美国量化宽松,零利率低利息、大量印钱,导致了诸多科技公司都非常有钱,现金很多、融资很容易。

这些钱多了怎么办, 为了报答硅谷银行早期提供的资金支持,都会选择把自己公司的短期现金流存入硅谷银行。

这让硅谷银行手握大量的存款资金。

SVB有钱了怎么办?那时候美联储并没有加息,靠它0.1%的年化利率显然没搞头,所以SVB就大量买入了美债与靠吃房贷利息的MBS债券。

硅谷银行的短期存款利率非常低,只有0.25%,而硅谷银行购买的美国国债和其他长期债券的利率有1.49%和1.91%,扣除0.25%的存款利率,硅谷银行还能赚1个多点。

别小看这1个多点,硅谷银行买了880亿美元的长期债券,只需要左右倒右手,就能稳赚1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

只要硅谷银行确保银行里的现金流够用,就不会有风险,硅谷银行的盈利模型就能实现良性循环。

一切还是得从美联储加息说起。

硅谷银行拿存款买债券,是因为存款利率极低,才有利可图。

然而,在美联储加息后,硅谷银行的存款付息率从0.13%上升到了1.13%。

在美元大放水的时候,硅谷银行的存款总额从760亿美元,上升至1900亿美元。

当存款利息上升1个点后,硅谷银行的吸筹成本就上升了19亿美元。

同时,美国新发行的国债利息攀升至5%,而硅谷银行以前购买的长期债券利息只有1.49%和1.91%。

硅谷银行手里的低利率债券在市场上就不值钱了,没人要了,大家都买5%的高利率国债去了。

硅谷银行想要套现,就只能降价甩卖低利率长期债券。可是,硅谷银行的利润率本身就只有1个点,在成本上升后就不赚钱了。

现在,若是降价抛售长期债券换取现金流,就只能面临血亏。

要知道,这些购买债券的钱都是储户的存款。

这笔钱发生大额亏损的话,储户的存款都要保不住了。

当这个消息出来时,硅谷当地的科技企业都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纷纷挤兑性取款。

而今,在硅谷大裁员的浪潮下,硅谷的科创公司日子也不好过,大家都害怕自己的存款取不出来,影响公司经营。

硅谷银行没有那么多的现金流,于是,就发生恶性循环。你越取款,硅谷银行越没钱,硅谷银行越没钱,它手里的债券就越不值钱,存款亏损就越大,破产就在一夜之间了。

然而,2022年风向突变,这一年美联储暴力加息七次,合计加息4.25%将基准利率提升至4.5%,迅速收紧了市场的流动性。

这时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SVB在早前零利低息买进的美债与MBS出现了亏损,但只要不卖出,那亏损就不会成为现实,只是浮亏,浮亏不是亏;二是由于流动性收紧,科技公司日子不好过了,融资也融不到,于是只能开始消耗早前存在SVB里的存款。

这时候,SVB的麻烦就来了。由于它将大量的钱都买了美债与MBS债券,面对客户提款,资金不够用。

这时候它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去借钱来应付客户提款,二是亏损卖掉手中债券来应对客户提款。

经过计算,发现前者的亏损(借钱不白借)比后者还多,因此卖掉部分债券是最优选择。于是,SVB就宣布出售部分证券资产,将导致18亿美元的亏损,并寻求通过出售股权募资22.5亿美元。

该消息一出来,市场上就大量出现了对SVB兑付能力的质疑。人们更担心的是按这个套路下去,SVB还将损失150亿美元,当时SVB股票总市值也不过200亿美元,更加加剧了市场恐慌。

顺理成章,挤兑潮就这样出现了。银行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挤兑潮,硅谷银行SVB就这样被搞破产了。

虽然上面说了这么多,重点却不是想说硅谷银行破产,而是想说美国的作法自毙。

看SVB破产的整个过程,元凶正是美联储,首要原因正是美联储加息。以前,美联储加息有诸多作用,抑制通胀、收割世界、升高美元指数(美元升值)。

如今看来,加息抑制美国通胀有作用,但效果一般,2月数据还没出来,美国1月CPI为6.4%;收割世界,效果也一般,除了借俄乌战争美国从欧洲稍微吃到了一点,其它地方的效果好像也很普通,最理想的对象中国,它吸不到。

放水与加息,这“一呼一吸”向来都是美国比较露脸的表演,要么抑制通胀见奇效,要么吸血世界大收益,甚至随便吸死几个国家来彰显帝国威力。

如今的结果是抑通胀与吸血的效果不怎样,反而把自己内部SVB先搞死了。SVB只是危机榜第11名,在它前面至少还有10个银行面临相同危机。

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说明暗处的蟑螂已经满了。

硅谷银行的破产在本质上,是美元加息导致的。是美元加息后,让硅谷银行的盈利模式无法维持了。那么,在美国,采取相同商业模式的其他银行,也同样会爆雷、破产。

它影响的不只是美国科技公司,也包括中国科技公司。许多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存款也是存在硅谷银行。

这也就引发了中国的互联网大佬求加维权群的话题。

美国这波操作本想露把脸,结果用力不当把裤子挣破,露出屁股了。

SVB破产未必会演变成美国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但美国的“三高”病,即高债务、高通胀、高泡沫,是一定有风险的,这三个风险相互纠缠,解决其中一个就容易引爆另外两个,比如抑制通胀就容易引爆债市股市,硅谷银行只是这“三高”风险下的其中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