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庄乡崔庄村崔西彭组这里是我的家,家不大他能撑起一片蓝天,是父亲用肩膀扛起的一座山,是母亲用乳汁哺育抚养我们长大,想起幼儿时的童年,脑子中像过电影一样记忆犹新。哪时的我们在父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我们兄弟姊妹们8人,父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培养我们长大成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回忆儿时,思念外婆

1967年2月哪时我刚出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困难,按照当地习惯需要到外婆家挪骚窝儿。哪个时候真不容易,听父母讲早上4点钟起,做好饭吃了早饭,将老三(比我大2岁)和我一起收拾好衣物,带上中午在沿途吃的干粮馍,父亲用2个荆条编制的椤框一头装上老三,一头装上我用宽大的肩膀担起和母亲一同去往外婆家。

外婆家居住在山坪村干反沟组。行程10余公里,步行需要花费1天时间。从家平地而行,到稻谷田是丘岭,然后穿越卧沟口,开始从古路河口顺河踩石而行,翻越贾大沟,直上大官岭、二官岭,下河走过桐树庄,进沟翻岭山坪村的干反沟,外婆家居住在深山沟壑的山野坡根村落;父母亲从早上到下午天黑将我们弟兄俩个担到了外婆家。途径山山水水,绵延小道,道路慢慢,山高路长,不知吃尽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中午饿了吃点凉馍头,渴了喝点沿途矿泉水。一步一个脚印慢步穿索,为使实现我儿时挪骚窝儿辛勤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少年姐弟行,去祭奠外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儿时的我转眼间已有10余岁,由于外婆家的住处在古路河山坪村干反沟。十多年过去了,外婆由于年事已高,因病离世多年。这年我记得是12岁,姐姐带我去外婆家看望舅舅、妗子。出行走时父母亲让我姐弟两个又给二老带了糖果子和家里土特产及给外爷、外婆备用上坟用的焚烧的纸钱。我们两个还是跟随父母亲当年肩担我兄弟走过的路线和所走的山区道路,艰难而行。一至走到下午日落西山,我们姐弟俩个才走进外婆家。 当舅舅、妗子看到我俩又渴又饿时,赶快到厨房烧锅做饭,当晚吃到热气腾腾的酸菜豆面条,还有拿出煮过晒干存放的刚又煮熟的嫩玉米棒,非常好吃,吃着又香又甜。

吃过晚饭姐姐和舅舅、妗子老表们团聚在碳火旁,一边播玉米棒子,一边拉起了家常话,年少的我跑了一天又累又困听着听着躺在姐姐怀中睡着了。 当第二天早上起来,吃罢早饭舅舅和老表带着姐姐和我去到墓地给外爷、外婆上坟,上坟的任务完成后坐在舅舅家大门外看着远远流过的泉水已汇集为大河,看到眼前河道中神刀阔斧,层峦叠嶂,挫落有秩,矗立在深山的自然奇石,看到门前庄后的鲜红柿子挂满了树枝,看到了红片满山的山株萸,观赏到了太阳照射下七彩斑斓的超大瀑布,灵听了由远及近的百灵鸟鸣叫声,这里树林髙大茂密,原始如初,听到树林大风刮动树梢呜哨响声,共同掺杂着的各种声音节奏相互配合。这里是稻米原产地,山高水高,有足够的水资源。造就了山坪村干反沟人吃大米饭习惯(干饭又称大米饭)。

三、青年时代,为家担当

当进入八十年代初期,生产生活正在恢复期,也是我的青年时期,当时家庭无钱购买煤球,我们家居住在平原区,缺乏的是柴火燃烧做饭,家家有劳动力人们农忙过后均统一到古络河沿途山上拾柴烧锅。本人也已上到初中毕业,和家里的叔伯哥一起去古路河干反沟附近山上去捡拾干柴,挑回来自己烧锅做饭,维持生活。 我捡柴火踏山去过卧沟岭、到过贾大沟、大官岭、二官岭、进入干反沟在登上老婆塞、爬过皇路顶、踏遍纂天岭,攀登过格陡朵,我青年的时代去过山坪村干反沟坡根西南侧一一格陡朵山顶,当年八十年代冬天去到山顶拾干柴,记忆中山顶很平,当时有个铁三角架。每次去拾干柴每座山头听当地人讲述都有历史传说,都是一部神奇美丽精典论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中午吃过干粮从山顶下到干饭沟撵道庄时是拾柴担挑人第一站稍休息落脚,这里有一道小溪常流水穿庄而过,这里住着一户王姓人家,院外有一盘石磨每次去时看有两位老人在磨粮,两位老人心底善良,数年累月省吃俭用每天中午做饭用大锅做满,为山下边来拾柴担挑人在此稍息时备足粗茶淡饭,让其吃饱肚子,下山担柴返回时有力气。所有来此的人都称二老是“大善人”。 下山担柴路难走,山高石多,脚下踏着石尖上走过,勤劳务实的劳力人,每走3里休息一次,第二战都在大官岭稍息落脚,去去身上的湿汗。这里的山头崎型怪壮,远看像一位古代朝中大将,人们供称其大官岭。该岭道路峡窄,矗立高度上边抬脚步能踢着下边人的头,在中间小转弯处,古人为了记念古路河走这条路的艰难,在右侧面镌刻了“阿弥陀佛”四个佛教大字,语意让所有人知道古路河道路漫长,坡道陡险,安全提示在此稍休息落脚,上下山平安回家。 下了大官岭第三战挑柴火到沟口凉水台,这里有一片青石板,从石板下边流出一道清泉,四季流畅,一到冬天这里泉台四周结冰冻结,下边泉水继续流淌,担干柴的人们在此停下稍休息落脚,用双手捧起清凉的泉水,一饮而尽,真解渴喝饱,只等下战将一天在古路河拾到的干柴继续努力挑到家。

四、苦尽甘来,道路通家

崔庄乡古路河风景区,随着国家的政策的扶持,在崔庄乡村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在深山青石板上炸开了一条幸福之路,为山里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村民依靠大山搞养殖,依照肥厚的山坡搞种植,家家户户走向致富路。如今的沟漫山十八道弯又是网红点,秀龙潭像妙龄少女正待开放,高山顶上的风力发电彰显大山风范,猿人峡谷漂流风景区正在整装待放,展示未来崔庄生态文明旅游即将启程远航,秀丽的山坪村外婆家的干反沟风景区,像红遍满山的杜鹃花一样惹人喜爱,愿期待这里山山水水及楚朝名塞早日被挖掘开发,吸引更多游人观赏走进大山世界。

作者简介

彭春琦,男,汉族,大专文化,政工师,微信笔名琦者、美玉,生于1967年3月,出生在崔庄乡崔庄村崔西彭家组,1987年5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河南省委党校,法律专班。现任南阳宛运集团有限公司客运南召分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

自幼学习喜爱文学,善长写作,本人的写作论文作品被多家文学刊物转载,在长期的写作稿件是南阳宛运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河南经济与法报、大象网、人民网等报刊的特邀通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