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家子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四家子乡位于康平县城东北部17千米处,东临辽河,隔河与昌图相望,南界两家子乡,西与康平监狱为邻,北同山东屯乡毗连。地势东洼西高。全乡区域面积1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所辖9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全乡水域面积560亩,草场0.8万亩,林地6.5万亩。

政区沿革

北四家子乡政府驻地在北四家子村,因此得名北四家子乡。中华民国时期属一区和二区。伪满时期称四维村,村公所所在地北四家子村。抗战胜利后民主政权时期称之为三区,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四维乡。1947年解放后再次改称为三区,1956年称为四家子区,1958年改称四家子人民公社(分社),1968年6月成立四家子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更名北四家子公社管委会。1984年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北四家子乡。全乡所辖11个行政村。2004年长沟子村合并到高家街村,石治玉村合并到三合堡村,全乡共9个行政村。

村屯名称及由来

【北四家子村】建制村,乡政府所在地。1956~1958年9月在此设区辖乡,即“四家子乡”,1958年9月撤消。位于203国道西侧,乡政府西南1千米处,地势东低西高。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672亩。
〔北四家子〕自然屯,曾名四家子。清康熙六十一年,从山东登州府来了韩、白、包、石四户人家,各执一片,开荒占草。多年后,四户中白家发展很快,便在这里修建了炮台和房舍,也就是现在的乡政府大院,雍正末年起名四家子。1981年改为北四家子。区城面积9.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282亩。

〔三官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5千米处。地势为岗地,土质为沙壤土。三官窝堡原蒙古人在这里居住,“三官”是蒙古族姓氏,村名以三官窝堡称之,姓“三官”户走后,也就是嘉庆年间从关内迁来几户人家在这里开垦田地,仍把这地方称为三官窝堡。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20亩。

〔郭发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千米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绪年间,郭发从河北来到这里开荒占草,修建窝棚,故称之为郭发窝堡。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40亩。

〔燕窝〕自然屯,位于村东2千米处。该屯南有一个坨子,坨子上有一片树林子,林中有很多燕子垒的窝儿,故起屯名为燕窝。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30亩。

【六家子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南3千米处。南与两家子毗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6平方千米,耕地8002亩。

〔六家子〕自然屯,村驻地,清乾隆年间,有高丽人在这里居住,住址在该村南部,高丽人走后,道光年间,从山东来了6户人家,即韩、赵、李、张、东白家、西白家到这里开荒占草,故称六家子。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82亩。

〔敖宝山〕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千米处,地势西高东低。清道光年间,来了几户姓敖的蒙古族人,到这里放牧,在坨子的最高处用石头堆砌成一个很大的石头堆,蒙古人称为敖包,人们也因此把大坨子叫做敖包山,蒙古人在旁边搭起窝堡居住。传说这个坨子藏有宝藏,因而又叫敖宝山。蒙古人走后,也就是咸丰年间从山东来了几户人家在这里耕田种地,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咸丰八年,胡子得知此地有宝后,来这里寻宝闹事,敖宝山一时被人们叫成了闹宝山。光绪年间又恢复了敖宝山原名。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20亩。

【三合堡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西南4千米处,地势中高四周低。全村原共辖11个自然屯,现已减为8个。区域面积为3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90亩。

〔三合堡〕自然屯,村驻地。清咸丰年间,有郑姓人家闯关东来到此处开荒占草,接着又来了姓徐、姓宋两户,郑姓居住在北,徐姓居住在西,宋姓居住在南,分三片种田。郑姓的郑广宇,是清末秀才,他认为姓郑、徐、宋三户和气相处,位址又呈三角形,占天时、地利、人和,遂起屯名为三合堡。随着人口逐年增多,三合堡划分为东三合堡、西三合堡、后三合堡。还曾有前三合堡,后与三合堡合为一屯,现东、西、后三合堡已连在起,形成一个自然屯落,故名三合堡。区域面积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389亩。

〔靠龙山〕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东、西为岗地,南北平原。清道光年间从山东来了一户刘姓,外号刘仄硌的一人到这开荒占草搭起了窝棚。窝棚后坨子有一片桑树林,坨子中间有个洞,据说洞中有一条大蛇,每逢阴天下雨时蛇就出来喝水,有人只见过蛇首而看不见蛇身和蛇尾,因当地人把蛇叫小龙,靠龙山由此得名。咸丰年间刘仄硌迁走,但屯名一直沿用至今。原屯附近有一小屯落,叫小坨子,1997年并入靠龙山,小坨子消失。区域面积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90亩。

〔魏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略洼,呈碱性地。清嘉庆年间,有魏姓兄弟二人从山东来到这里居住,后又陆续迁来潘姓、徐姓等户。伪满康德三年大涝,魏姓迁走,只留下了魏家住过的窝棚,人们便把这里叫魏家窝堡。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80亩。

〔四合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处,地势平坦。清乾隆年间从山东来了4户人家即奕姓、宫姓和两户李姓。各开一片荒地,开始农耕生活,4户邻里关系融洽,合力同心,人们便把屯名叫四合堡。道光年间,又搬迁来几户人家,但村名仍称四合堡。四合堡原归石治玉村所辖,2004年合并到三合堡村。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96亩。

〔新发堡〕自然屯,位于村部3千米处。清嘉庆年间有三户都姓人家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种田,得名三门都家。1966年,担负守护北三家子劳改农场任务的解放军到三门都家驻军,三门都家迁到2千米外,起地名叫新发堡。新发堡原归石治玉村所辖,2004年并屯后隶属于三合堡村。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19亩。

〔高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6千米处。清咸丰年间,从山东来了几户高姓人家在这里搭建窝棚居住,故得名高家窝堡。后又有李姓、赵姓迁入此处,人口逐年增加,但地名未变。区城面积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87亩。

〔石治玉〕自然屯,原石治玉村驻地,2004年与三合堡村合并,隶属三合堡村,位于村西北5千米处,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平川。石治玉原名狮子玉,传说唐朝名将薛礼在征东一次作战中,情况十分危急,当时一群受惊狮子冲向迎面而来的敌方军队,敌军惊惶失措,败退而逃。薛礼为了纪念这群狮子,在这里立了两个用白玉做的石狮子,故名“狮子玉”。

清顺治年间,白世绿从山西小兴州迁到此处,开荒占草后又陆续来了刘、白等户居住在这里,人口逐年增多。久而久之,人们把狮子玉叫白了,成了现在的“石治玉”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24亩。

〔山崴子〕自然屯,位于村西北7千米处,地势中高北洼。清道光末年(1850年),从山东省济南府迁来朱姓兄弟二人,在这里开荒占草,兄弟俩人在坨子下搭起了窝棚,开始了春种秋收的农耕生活。由于这里山路多又弯曲,故名山崴子(意为山弯曲的地方,属方言),此名一直延续至今。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05亩。

【刘家店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北3.5千米处,辖8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7.6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106亩。

〔刘家店〕自然屯,村驻地。其名由来,清道光年间,有一刘姓人家从山东登州府刘家庄迁到这里开荒占草。咸丰年间,此地又来了很多从关里来的人,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形成屯落。刘姓人家开了一家店,人称刘家店,屯名由此而得。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80亩。

〔喇嘛昌〕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岗地较多,平洼地较少。清嘉庆年间,有蒙古喇嘛在这里居住,道光年间,又迁入很多喇嘛。这一期间正是喇嘛昌盛时期,居住的喇嘛较多,后人便把这一居住地称为喇嘛昌。区域面积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6亩。

〔三百天地〕自然屯,位于村西2千米处,地势低洼,呈碱性土壤。清康熙六十一年,三百天地隶属蒙王辖地,蒙古人在此占地放牧,他们在划分草原时都是骑马约量,这一片大约三百垧划归给包姓牧民。乾隆年间包姓牧民迁走,从山东移民到这里来了几户人家,开垦这片草原,并把三百垧地叫作三百天地。后来人口逐年增多便把三百天地划分为3个自然屯,即:前三百天地、腰三百天地和后三百天地,因腰三百天和前三百天地早已合在一起,腰三百天地消失。现前三百天地和后三百天地两屯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屯,即三百天地。区域面积4.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69亩。

〔茨于坨〕(实为茨榆坨)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北2.5千米处。地势南低北高,坨岗较多。清嘉庆年间解姓人家从山东登州府解家庄迁此开荒,因解家房屋后面的坨子上长有很多的茨榆(一种植物),茨于(榆)坨由此得名。区域面积4.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62亩。〔李家窝堡〕(曾用名李刚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千米处。地势平坦。清咸丰年间有个叫李刚的人从山东迁往此地开荒耕田,搭棚建灶,所以叫李刚窝堡,后来居住人多了,改屯名为李家窝堡。区域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92亩。

〔老程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清道光年间,有程姓从山东省迁到这里开荒占草,修建窝棚,开始农耕生活。又有单姓几户迁入,人口逐年增多,称村名为老程家窝堡,后简称老程窝堡。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07亩。

〔王家岗子〕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南2千米处。地势西高东低,岗地较多。清雍正年间,王广太、王富太哥俩从山东青州府昌邑县兴南街王家庄迁此开荒占草,后又有陈、徐等户迁到这里,人烟增多。因王姓首居此地,又因该处岗地较多,故称之为王家岗子。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40亩。

【菜园子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北4千米处。地势平坦,河沟较多。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025亩。

〔菜园子〕自然屯,曾名朱家菜园子,村驻地。清乾隆年间,山东昌邑县朱家庄的朱姓哥仨闯关东来到这里,开始耕田种地生活。嘉庆元年这里人烟增多,朱家三儿子开了个菜园子,人称朱菜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朱字省去称菜园子,并以此为屯名沿用至今。区域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19亩。

辽河(来源网络)

〔圈河〕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南2千米处。地势平洼,河流弯曲,左一圈右一圈,人们称之为圈河。清同治年间,一户王姓从河南省大王庄来到这里,开荒种田,搭棚建灶。当时这里十年九涝,为求得神灵保佑,在这里建了一座灵神庙,设主殿、配殿,供奉神灵碑位。每年四月十八,十里八村的人都来逛庙会,庙附近立有治水功德碑,刻有贾琛的功德业绩,功德碑、一座孝贤牌坊和灵神庙已毁掉。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26亩。

〔田家油坊〕自然屯,位于村北3千米处。地势低洼。清道光年间,一户齐姓人家从山西齐家屯来到这里,开荒种田,开始了农耕生活。后来齐姓人口越来越多,土地也多了,齐家后人为了显示齐氏家族的威力,用齐氏家中老大“齐山”的名字作村名,后齐家衰败迁走。咸丰十一年,从山东又陆续来了田、李等户人家,田姓在此开了家油坊,商号“田家油坊”,此商号为屯名,沿用至今。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10亩。

〔河夹信子〕自然屯,与村部相连。因公河经过此地,并于此地分叉出了一条支流,中间留有一片空地。道光年间,有一贾姓人家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来到这里,贾家看上了这里的风水,就在这里搭起窝棚,开始生活。后来这里人口逐渐增加,就把这片河流冲积形成的空地叫河夹信子,屯名也因此形成。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20亩。

〔岳家街〕自然屯,位于村部北1千米处。清顺治年间,岳忠林、岳松林哥俩从山东东昌府岳家庄来到此地开荒占草,耕地搭棚。后来岳家人口增加,户数增多,形成村落,故得名岳家街。区域面积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50亩。

【朝阳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东北4.5千米处,东靠辽河,地势平坦,属辽河冲积平原。辖6个自然屯。区城面积9.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995亩。

〔朝阳窝堡〕自然屯,村驻地。清嘉庆年间,冷再春、冷仁春兄弟俩从山东登州府来到这里。哥俩开垦一片荒地,盖起了窝棚,开始了春种秋收的农耕生活。后从山东省又陆续来了刘、李等人家,人口不断增加。此时冷家日子兴隆,逐渐成为本地大户,故人们称此地为冷家窝堡。嘉庆二十五年,冷家兄弟觉得此名欠妥,为取朝阳暖和之意,便将冷家窝堡更名为朝阳窝堡。文革期间更名为文革村,两年后又恢复了原名朝阳窝堡。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0亩。

〔海丰张〕自然屯,位于村部西1.5千米处,地势平坦。清顺治年间,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来了一户张姓人家到此开荒占草。同时又有贾姓、李姓从关里迁此,人们把从海丰县来的张姓人家叫海丰张,久而久之便成了这里的地名。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82亩。

〔万胜河)自然屯,位于村部北1.5千米处。万胜河属辽河分支,辽河治理后万胜河在辽河坝西,流经此屯,该地便以河名为屯名。区域面积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20亩。

〔李家油坊〕自然屯,位于村部西1千米处,地势平坦。清道光年间,有一李姓从山东来到此处开荒种田,搭棚建灶。李家人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咸丰年间,李家后人在这里开了个油坊,商号“李家油坊”,村名由此而称“李家油坊”。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50亩。

〔王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东1千米处。清嘉庆年间有姓王的在此居住,窝棚后有个大坨岗子。故称此地为王家坨子。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0亩。

〔朱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北2千米处,地势平坦。清顺治年间,从河北逃荒而来2户朱姓人家,到这里开荒占草,因窝棚附近有坨子,故名朱家坨子。区域面积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63亩。

【刘家坨子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东4千米处。地平略洼,属辽河冲积平原。辖4个自然屯。原村下辖的靰鞡包子自然屯,于1986年迁往刘坨子村各组,屯已撤消。区域面积9.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860亩。

〔刘家坨子〕自然屯,村驻地。清嘉庆年间,有刘姓人家从山东诸城县刘家庄来到此处开荒种田,因刘家前面有一坨子,故称刘家坨子。区域面积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10亩。

〔沙坑李〕自然屯,位于村部东0.5千米处。该自然屯前有一大沙坑,道光年间有几户李姓人家逃荒到此落脚,形成村落后,因地势而得名沙坑李。区域面积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310亩。

〔小王坨子)自然屯,位于村东1千米处,清乾隆末年,从山东来一户王姓人家在此开荒占草,因住处有一小坨子,人们便把此处叫小王家坨子。区域面积0.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40亩。

〔有余堡〕自然屯,位于村西0.75千米处。地势平坦。清乾隆年间,有王姓从山东寿光县王家庄迁到此处开荒占草,修建窝棚。辽河东流留下很多河沟,人们经常在这里捕鱼,故称此地为虾鱼铺。后来把此名叫白了,就成了下余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为有余堡。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40亩。

【程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东6千米处。东靠辽河,地势低洼,为辽河西岸冲积平原,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930亩。

〔程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清雍正年间,从山东菜阳县来了程氏四兄弟,开荒占草、搭棚种田,屯名称之为程家窝堡。后又有王姓、高姓等户来此,人口逐增加。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20亩。

〔天鹅泡〕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北1.5千米处,地势平而洼。清康熙六十一年,从山东省迁来徐、李、赵、闫等姓,在草地东西两头各划一片,开荒种田。窝棚西头有一片水泡子,每年开春时节都会有很多天鹅来这里,人们把水泡子叫天鹅泡。后来,天鹅泡就成了屯名。区域面积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30亩。

〔四河汀〕(实为泗河汀)自然屯,紧靠辽河,位于村部1千米处,地势低洼。“泗河”是水名,“汀”是水边平地,这里紧靠辽河,是河流冲积后形成的平原。辽河在没治理之前,此地十年九涝,屯落建在泗河边的平地上,故名泗河汀。后因书写方便,演化为四河汀。区域面积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320亩。

〔高家窑〕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北2千米处,紧挨辽河。清道光年间,有几户高姓人家,从山东来到此处,开荒种田,搭棚建灶,得名高家窝棚。咸丰十一年,从天津府来了一户刘姓人家在这里开了个瓦盆窑,生意非常红火,久而久之便把高家窝棚叫成高家窑了。区域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60亩。

【高家街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东4千米处。地势平坦,辖7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735亩。

〔高家街〕自然屯,村驻地。康熙年间,高连登从山东寿光县迁到顺天府永德县二甲福春社,而后又迁到昌图县柴家窝堡。雍正十三年,又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开荒占草。高姓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屯名便以高家街称之。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76亩。

〔齐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部南1千米处,地势中部高四周平坦。齐家坨子原名齐家窝堡,清康熙六十一年,齐信、齐仪兄弟二人从山东登州府侯家大营刘家庄来到此处开荒种田,搭棚建灶,故得名齐家窝堡。咸丰年间刮了一场罕见的风沙,一夜间齐家窝堡周围,积了很多沙土,形成坨子。齐家窝堡因此而改叫齐家坨子。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80亩。

〔张家街〕自然屯,位于村部西1千米处,地势平坦。清乾隆年间,有张姓哥仨儿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张邢王庄)来到这里,老大张凤在此开荒种田。后又陆续来了赵、李、冯姓人家,人口逐年增多,人们称这里为张家窝堡,宣统年间改为张家街。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50亩。

〔陈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南2千米处,地势南高北低。清雍正年间,陈万金从直隶顺天府宝坻县五甲六社南河庄来到这里开荒占草,因陈万金的窝棚东有一个坨子,故名陈家坨子。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20亩。

〔贾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北3千米处。清道光年间(1842年),有一贾姓人家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崔家庄来到河夹信子,当时称那里为大桥老贾家。贾家勤劳肯干,生活过得很富余,有2个大车店、3个窝堡。贾家考虑到人多,就迁出一股到了现在的贾家窝堡,当时称南窝堡,后来改称为贾家窝堡。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60亩。

〔长沟子〕自然屯,原为建制村,2004年与高家街村合并,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平坦,河沟较多。因这里河沟较多,曲曲弯弯,长无尽头,故称长沟子,屯名亦由此得来。区域面积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20亩。

〔奎发有)自然屯,原归长沟子所辖,2004年随长沟子村合并到高家街村,位于村东北2千米处。奎发有原属内蒙科尔沁草原,咸丰年间,清政府奖励移住垦荒,于是山东李氏三兄弟(李奎、李发、李有)闯关东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之后日子越过越好,先开个小铺做小买卖,几年后又开办一个大商号。在起名号时,就用老哥仨的名字,每人各用一个字,称“奎发有”。后来“奎发有”既是商号名也成了屯名。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9亩。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