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枚3D打印火箭推迟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这款Terren-1火箭被称为“GLHF”,意为“好运,玩得开心”。(Good luck, have fu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枚3D打印的火箭高33.5米,85%由3D打印,从原材料到火箭完工耗时60天,零件数量仅为普通火箭的1%。计划中的发射,将检测火箭承受飞行中最大载荷的能力。

世界第一枚3D打印火箭定于周六(11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

法新社报道,由加州航空航天初创公司Relativity Space制造的“地球人1号”(Terran 1),为全球创新航天器,号称是生产和飞行成本较低的火箭。

将地球人1号送入轨道的新发射时间,为当地星期六下午1时至4时。

地球人1号预计在发射后八分钟到达近地轨道,此次首飞的目的是收集数据,并证明它能够承受升空和太空飞行的严酷考验。

同样的航天零件,美国特斯拉生产只需要几百美元,可我国自主生产却需要近千万元。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消息并非网络杜撰,而是出自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之口。

这意味着,几百元对千万元的造价差异,是确实存在的。难道是中美航天技术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

身任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林宝军,尖锐地指出:

“马斯克所用的航天级CPU就一块板子,只要几百块钱就能搞定,但我们的北斗卫星上的相关产品却高达900万人民币…”

凭借着林宝军在我国航天界的权威性,此番言论一经传出,很快就引爆了整个中国互联网,惹得无数网友关注。

美国航天器材的成本如价格如此低廉,本质上是在执行美国当局的政策,即将部分技术向私营企业转移。如此政策乍一听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缺心眼,但这其实是为了“省钱”。

按照美国资本模式的推算,只要航天产业能够实现民营商业化,那商业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就能够冲抵技术研发所需的资金成本,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能用上便宜又高端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具体地讲,就是NASA只要一直保持与SpaceX的联系与合作,那只要NASA一声令下,SpaceX就必须要为其研发特定领域的技术,而且,如果这项技术的机密性不高的话,那SpaceX还能将这项技术用于商业,以此对冲整个技术的研发成本。

至于NASA自己,它只需要下达一个命令和一份便宜的技术合作合同,剩余地就全权交予SpaceX,让后者自己去考量。

也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才有了林宝军所说的天价悬殊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航天商业化很可能会是我国航天发展的下一个重要议题,这或许也会成为中美航天决战的关键因素。

有人说马斯克不是来自地球的人,而是外太空来的人,他的每一个念头最初看来都是疯狂无比,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最终呢,差不多他的想法都实现了,3D打印火箭是他前些年的设想,今天就变成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