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学副教授、知名感恩励志教育专家陈某友,因为在面向中学生的即席演讲中,有诸如“读书是为了赚钱”“杂交论”等不当言论,被学生当众抢了话筒。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目前,未见官方公布最终的处理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道,没过几天,又一名教授上了热搜。据网上流传的消息,南京某高校一名教授陈某彬,又爆出引发争议的言论,比如“有q可以更好地保护妇女权益”“一旦被封锁,一大半没有饭吃”等等(有些言论,不适合再次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些言论,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有人就说“听真话这么难吗?”有人认为“老师只是说了实话,不要上纲上线”,甚至还有人说,不是说言论自由吗?

随后,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
请给老师一个安全的讲台吧》(见“镇西茶馆”)。在那篇文章中,李老师纵横捭阖,对几十年的教师在讲台上的安全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将某一个特殊时期定义为“安全感最差”的年代。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从书上和上一辈的讲述中,大致了解,并深以为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对于教师在讲台上的言论要进行区分的观点,有些言论属于错误言论,有些术语错误思想引导下的错误言论,而有些属于学术争论,不应该为了绝对正确而随意处置教师。

更何况,言论是否错误,本身就具有时代性:以前错误的言论,现在可能正确;以前正确的言论,现在可能错误;而现在的正确或者错误,在以后有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都比比皆是,并将永远如此。

作为教师,当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论的正确性,但又是否意味着教师的所有言论都一定是正确的,不犯一点错误呢?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人,有些时候的率直言论,恐怕很难经得起推敲,而一旦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去审视教师的言论,必然是人人自危,最后导致所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这不利于培养人的开阔的视野、批判的精神,更不可能实现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他对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而越是优秀的人,越有自己独立的、成熟的、有体系的思考,反之,你见过哪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然,对于“优秀”,判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一个大写的人,必然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人)?

那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在讲台上,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呢?或者,以一种“学术争论”的理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呢?

其实不然。教师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以未成年人为主的群体,即便面对的是大学生,由于其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也很难形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加上千百年来的“师者如父”的观念形成的向师性,也很难让学生以一种“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态度,对待老师的言论。

也就是说,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以及面临群体的特殊性,除了专业领域的学术争论,关于社会与人生的学术争论,并不适合在课堂上讨论。比如,“读书为了什么”,“美国什么都好”,这毫无疑问不属于学术争论。

而如果面对的是成年人,特别是涉世已深的成年人,这些观点,当然可以探讨——学术争论,必须是在学术领域探讨,而不是在讲台上利用教师的身份、话语权和逻辑,把并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夹带私货”的感觉。

这一点,在《教师法》中,其实已经做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七条第二款中有“(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其中明确规定“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而“学术活动”与一般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指的是在专业人士之间,而一般来说,学生(即便是大学生)是很难被认为“专业人士”的。

在《教师法》的第八条第三款中又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言论,至少在讲台上的言论,不能违背宪法和爱国主义等

所以,是否学术争论,不仅仅要看内容,还应该看见具体的场景和面对的群体。比如,某大学副教授陈宏友在给高中学生做讲座时所作的言论,就绝非学术争论,而是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而如果南航的那位教授,在某个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那一番言论,则完全属于学术争论,虽然,那种言论,学术意义实在太低罢了。

那如果老师在讲台上发表了错误言论,又该如何呢?

李镇西老师认为,“如果学生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完全可以当面和老师平等地争鸣。大学课堂,就应该是思想燃烧的地方”。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最好不过,但事实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对教师权威的敬重或者畏惧(特别是一些人手中还握有打分的利器),再加上学生本身学识不够,基本上“平等地争论”不到一个回合,就会败下阵来。我很感谢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我经常和他争论,最开始1分钟结束战斗,后来逐渐可以延长争论时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见面(有时在网上争论),我们的争论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他至少有两点让我尊敬,一是不会因为有争论就压分,二是我输了,他会告诉我输在什么地方然后指导我读哪些书,应该从哪个方面来驳倒他——试想,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李老师的方法,看起来很正确,却基本上不能实行,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当然,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关于对那些将举报老师的言论当作陷害、报复教师的“最佳方式”的观点,也非常看不起那种那样的行为,告密文化,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鄙视。

总之,对于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我赞同一部分,但也对他的一些说法,持不同意见。我很尊敬李老师,我曾经听过他很多讲座,对他的爱心教育、民主教育深以为然,但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认为他混淆了学术讨论与老师在讲台上授课的概念,认为他太过于理想。

一家之言,供大家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