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同比上涨超300%,退役动力电池也身价倍增,吸引大量参与者涌入产业链各个环节。要对动力电池分解再生,需要具备相关环保资质,但社会上却有大量无资质的“小作坊”,从事着动力电池的倒卖、拆解、分解。银柿财经留意到,2023年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到这一行业乱象。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竞争格局仍呈现“小、散、乱”的局面,行业发展存在电池流向管理难、电池回收价格混乱、无资质“小作坊”无序扩张等问题,并建议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电池回销一体化体系建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一块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低于80%额定容量,便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要面临退役问题。退役的电池可以由汽车企业回收后交给处理企业,也可以直接由处理企业进行回收。在经过专业检测后,一些“健康状况”良好的电池可以进行梯级利用,在储能、低速车等领域“再就业”;其他电池则在经过拆解之后通过化学方式分解成钴、镍、锂等金属元素,重新作为制造电池的原料。

我国钴、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动力电池回收对于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意义重大。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工信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并已公布四批总计88家符合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期望通过这些在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的优质企业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动力电池“身份”特殊,化学分解会产生废气、废水,按理来讲,相关企业必须通过环评批复并取得排污许可等相关资质。

“但根据现有法规,动力电池本身又不属于危险废物,而是作为一般固废进行管理。如果单纯从事动力电池的交易,除需要办理再生资源回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级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等相关营业执照外,并不需要具备额外资质。”赵利说,也因此,尽管动力电池报废处理涉及安全与环保问题,相关倒卖行为却难以规制。

但从现状来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受电池回收供应市场回收渠道不畅通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国电池回收行业整体开工率在65%左右,一些白名单企业出现了产线闲置的情况。

近年来,大量电池流入了非正规渠道,而正规回收企业空有生产设备,却无法争取到足够多的回收业务。陈永翀指出,目前流向白名单企业的退役电池只有不到25%,有75%的业务被“小作坊”以及尚未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消化。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随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也将相应扩张。陈永翀称,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实际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到2030年则有望超千亿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亟待建立健康的行业生态。”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当中的一环,回收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汽车主机厂为主体。”赵利认为,就现状而言,正规处理企业承担了终端处理的角色,而倒卖电池的“倒爷”事实上充当了前端回收的角色,对正规企业形成了补充。未来,通过政策手段激励、监督大型生产企业主导动力电池回收,强化落实生产者责任,“小作坊”的市场空间自然会收缩。

陈永翀表示,我国当前已初步完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全覆盖,行业乱象整治已箭在弦上。“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当前已初步实现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未来伴随着动力电池溯源管理覆盖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有望构建起规范化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