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难”相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切身体会。而疫情只是其中一个意外因素。从全球来看,通胀、战争、隔阂;从国内来看消费收缩、房价下跌、股债双杀、中年失业、生意清盘、公司倒闭……
每一个看似遥远的金融事件,都在以蝴蝶效应的巨大力量迅速波及每一个个体。
总结过去几十上百年的经济发展规律,突然发现,未来的发展好像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2022年之后,我们每一个个体和企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孩子的教育该如何规划?
在未来趋势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该从哪里去赚钱?
如何让手中的钱跑赢通胀实现增值?
如何做好家庭财富规划以及个人职业的发展规划?
这其中充满许多未知的变量和挑战。
金融,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却不是每个普通人都学过金融。
好在有一位金融学者决定写一套普通人都能轻松读懂的金融书。
著名金融学者,香帅数字金融工作室创始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香帅,制定了一个持续20年的写作计划:2020——2040年,每年写一本书,记录中国财富的变化趋势。这个系列就是《钱从哪里来》。
每一年她的团队从年初就开始到处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作分析,力争用最客观和真实的数据为大家描绘当下的金融经济现状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上对未来展开思考。
2023年该系列第四本书《钱从哪里来4:岛链化经济》,让普通人掌握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时代、通胀、房产、消费、A股、数字平台、职业等7个与大家密切相关的话题,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它们的财富意义,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确定的变化时代找到自己的财富和发展之路。
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这本书都能以“每个人都能读懂”的优势,让普通人系统地掌握金融的基本规律和财富逻辑。
一、岛链化经济:未来,可能和之前每一个时代都不同
作者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你看懂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这期间的国际贸易秩序、金融秩序、安全秩序。
而2022年后的世界格局,和这之前的三个阶段都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1945年——1991年,全球的贸易、基金、技术、信息链接呈现为点状、线状或局部网状的结构;
第二阶段,1992年——2008年,全球化的全盛期,世界是平的。
第三阶段,2008年——2018年,世界连成了一个极其紧密的网状结构,全球贫富差距拉大。
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一切。全球化正在被有限连接的岛链化取代,“世界不再是平的,但世界也不再是孤岛。”
一方面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竞争是锋利的岛屿边缘,另一方面全球贸易、金融市场、产业分工和信息流动是密布的链条,将世界连接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只要链条牵动,任何一个大国的伤口,都会让其他国家的人感到疼痛。用作者的话说,这将是一个疼痛常在的岛链化大时代。
二、通胀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
作者通过一个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29岁的姑娘面临的房租涨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2022年的美国通胀带给每一个普通人的巨大影响。这一轮通胀的严重性不容小觑,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焦虑和劳动资源的紧张导致通胀只会陷入更不乐观的恶性循环中。
通胀带给每一个家庭、企业、国家来说,不仅是生活成本,经营成本的影响,还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途径,也会引发潜在的债务危机。
作者帮我们分析了这一轮通胀的由来,思考了2023市场将会作何反应,以及中国在这轮全球性通胀面前的现状和未来。那么,我们的机遇会在哪里?
三、房子还能买吗?
买房这件事,几乎是过去二十几年来稳赚的投资项目。尤其是2000年到2012年,中国房产就等同于优质安全资产,买房就等于买增长。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房子就意味着跑赢通胀的优质固定资产。那么现在的情况还是这样吗?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高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房产的高收益阶段也基本告一段落。作者判断,2022年之后,从整体上而言,包括大城市在内的中国房产将不再被视为优质安全资产。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就不要再买房了呢?
每个人的情况肯定不同,
作者用了三重思考逻辑和两个重要的问题引导我们自己做出决定。
第一增长逻辑,房价涨跌幅和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而未来3~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超过5%的概率很低,未来中国房产的收益率必然是下降的。
第二,通胀逻辑,房产是抗通胀的资产,2024年后中国可能会有一定通胀压力,房产的抗通胀属性会给予一定的市场溢价。
第三,机会成本逻辑。
另外两个重要的问题是:你还有其他选择吗?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在不同场景下,每个人的答案肯定不一定相同。作者也给出了三个场景中她认为的最优选择。
四、长期持有还是最佳投资策略吗?
股神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他奉行的长期主义,在2022年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似乎已经看不到这样的趋势。短、平、快成了2022年A股交易的关键词。
未来的A股趋势会如何呢?
五、智能化时代,还有哪些不被智能取代的高薪职业?
2022年,举步维艰的除了企业还有个人。一方面企业生存困难,裁员潮,导致大批中年人失业,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其实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个人职业该如何规划?我们需要具备什么什么样的技能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作者用了一个“数字劳动者”作为第七章内容的标题。
是的,在过去30年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平台和线上工具的发展,很多专业知识技能都在逐渐被标准化,模块化,程序化。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是技能,而不是岗位。一个劳动者只要技能不被数字化时代所淘汰。在不同时期可能只会碰到岗位名称的变化。
专家学者通过对450种常见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语义分析后,抽象出了三种未来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技能,分别是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作者也对这三种工作技能下属的详细职业岗位进行了罗列,并且列举了最佳就业的城市地点。
无论未来怎么变化,身为平凡的小人物,最重要的还是把握住这些万变中不变的内核,才有去对抗未来可能的风险。
我是爱读书的岚言知己,关注我,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