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索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应烈荣先生(笔名应明达),时已值古稀之岁。1949年降生的他与国同龄。如今虽已逾古稀,但精神矍铄。1971年,应明达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下过乡、务过农、学过医、参过军,参加工作后当过厂长,经理,曾任浙江省氟化工协会理事,持有四个化工生产发明专利。现任全国民间中医中药发展研究协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兼客座教授、国家机关老干部健康顾问团成员、众国国嘉(北京)抗衰老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国际健康形象大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健康梦想的发芽

应先生生活上一直以来就面临着各种生活的局限性,从小在农村生活,每天都是日复一日,而应先生从来就喜欢折腾,争取更好的生活机会。高考恢复后,努力参考,学过修理发动机,学过照相摄影,生命在于不断的突破和尝试,在应先生身上完全感受到了。

应先生一直是一个有梦想、有想法、果敢的人。小时候生病,因为被中医扎针治好了,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从此爱上了医学。即使在农村很少有条件去学习中医,还要忙着家里做工,为家里的生计努力。那应先生就自己去买书,自己在家学习,拿自己的身体来练习。渐渐的,中医扎针自己就学会了,并且帮身边的人治疗,在农村里慢慢享有口碑和声誉。这件事情 一直深深刻在 应先生的骨子里,对中医的热爱,从来就没有退却过。

创业背后的故事

在太平洋东岸的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常常独自一人伫立在万顷碧波,风景秀丽的多伦多湖畔,时而遥望西方的天空,时而低首沉思。

他从当地电视台的中文节目中看到祖国大陆同胞的健康状况和自己出国时相比,每况愈下。祖国的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但健康状况却越来越令人担忧。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顾自己办企业的几十年经历,健康状况也是像雪崩一样越来越糟糕。1.7米的身高,体重却高达180多斤,血压也180以上,心跳快到110次/分钟以_上,严重的脂肪肝、胆囊炎、肾结石、腰间盘突出等诸多病症接踵而来。经常感冒和头痛困扰着他,繁重的工作压在肩头,使他不堪重负,严重的心动过速,心脏就像掏空-般难受,终于他向儿子绝望的呼喊“老爸今年可能活不过年了!”。孝顺的儿子急忙回国,劝他暂时到加拿大休养一段时间,他跟着儿子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了大洋彼岸的加拿大。

他学过中医,了解了北美的医疗现状后,明白了西方医学同国内一样,对三高病也是爱莫能助,他在加拿大也只能休养而已。有一天,学生物工程的儿子对他说,买国外的酵素试试看,他不知酵素为何物,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喝了起来。不料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心跳居然慢了下来,每分钟90下不到了,心脏不再像掏空一 般难受了,他欣喜若狂,觉得自己还有希望。于是,他想研究酵素,叫儿子到处购买中文版的有关酵素方面的书籍,他要研究这个好东西。

三年后,他的身体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大肚子不见,三高病也早已悄然褪去。经过学习,终于弄清楚了国内同胞的致病原因。老人感慨万千,兴奋之余,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我的病好了,但我国内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老部下们、老领导们,他们还饱受病魔的蹂躏,怎么办?他们痛苦的呻吟似乎时时敲打着他的心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选择回国宣传正确的养生理念,他要研发出适合中国人的微生物酵素产品,造福百姓。但这意味着要放弃这里的天伦之乐,离开自己的孩子们,独自一人去完成一项使命性的工作。做人的良知感召着他,患病同胞痛苦的呻吟催促着他。他重新焕发出了军人果敢的做事风格,依然踏上了回国的班机,从此开始走上了漫长的研发之路。

酵素产品的诞生

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的实验,他把自己当成了试验的小白鼠。回国7年多的时间,他经常和在国外的儿子打越洋电话,商谈研发技术问题。为了试验某种植物的药理、毒性,他中毒晕过去了几个小时。为了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效果,他免费送给了别人喝,一共送了6年之久。他变卖了唯-的住房和小车,最后他风趣的称自己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他说他并不后悔,要挑战传统医学的禁区,总会有代价。但为了祖国人民的健康,这又有何妨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5年底他生产的微生物酵素经过中科院广州测试中心的检测,各项指标都优于台湾和日本的产品,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同时也积累丰富的研发和使用经验。2016年成功申报了两个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批准成立了浙江索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和国内研究发酵食品最负盛名的江南大学结成产、学、研战略合作。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了企业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称号、中国国嘉北京抗衰老医学研究中心聘任他做首席研究员;世界养生大会授予“特殊贡献单位”荣誉称号;中国民间中医中药发展研究协会增补他为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机关老干部局聘请他为健康顾问团顾问。

中央电视台、中国食品报,中国质量万里行等媒体相继给予报道。随着各种荣誉纷沓而来,老人没有因此而懈怠,仍- -如既往地忙碌着。他说;“我的心愿未了,我一定要在治未病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老百姓的康庄大道”。正如中国食品报报道的那样,“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这就是我们可敬的应烈荣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