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炉,对此网上有不少评论,尤其是某音短视频平台上,被一些博主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有很多解读是不准确的,只是带节奏赚取流量而已。
比如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 5 % 的比例进行精减”,解释为机关裁员,砸一些人的饭碗,节省财政支出。
这种说法自然符合一部分人内心的渴望,人们对吃财政人数过多的现象,早就有不同的声音,突然听到有人这样解读,内心肯定突然支棱起来了。
想多了,想多了哈。
首先,精减编制这一改革,并非裁员,更不是打破铁饭碗这个坚硬的外壳。而是对各个机关部门进行业务大梳理,把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科室和一些不再适合当下业务的岗位拿掉,把这些编制进行统一规划,调整到需要编制的机关部门去,正处级的调到正处级的岗位上去,正厅级的调到正厅级的岗位上去,本质上是一次人员规划精益求精的调整,总体编制人数还是那些人数,说不定编制人数不够,还得增加。。
这就好比一个学校里今年招生人数比较少,不需要那么多老师了。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老师怎么办?裁掉?当然不可能了,他们有编制护体裁不掉的。那就把多余的老师调到需要老师的其他学校去。调过去后,他们也许依旧做老师,也许做管理人员,也许级别有所变化,但铁饭碗还在。
从机构改革整体方案也能看到它的作用,人行以及一些金融机构部分人员转编,转为公务员,这就需要公务员编制。这些转编所需要的编制无非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通过考试进新人扩编,一种是不扩编从其他机关部门调编制过来,这次很可能就是采用调编制的方式。
从管理角度来说,这种调整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进步,但,我觉得至少不会让这些闲置编制人员吃那么舒服的闲饭,至少不会任意增加编制,让财政受到更大的拖累,不过,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仍旧没什么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编制的流向,也可判断出中国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加强管理的方向。比如重新组建科技部,把科技规划、产业、管理等归到相关部门去,让科技部回归到主业上,抓好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就好了,不要搞得大而全,最终啥也搞不成。也就是说,通过机构调整,让管理更加科学化。
以上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