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23年精准健康管理分会年会暨第三届“南方论健”高峰论坛-非比寻肠第二届“长安心”病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非比寻肠第二届“长安心”病例大赛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办,广州康立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旨在通过分享结直肠肿瘤典型病例,推进粪便DNA肠癌检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化肠癌筛检路径,减轻医疗负担,使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起到肠癌筛查新技术的示范和宣传效应。
本次大会出席专家嘉宾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群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欧阳平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主任段朝晖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李旺林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嘉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分子诊断组组长蔡贞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非比寻肠病例大赛临床组评委专家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李旺林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副主任刘刚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王亚旭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黄耀星教授,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副院长兼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结直肠外科主任周宏锋教授担任;健康管理组评委专家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干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红璇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陈庆瑜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蔡永江教授担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肖伟医生担任本次会议主持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群教授
大会特邀嘉宾张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病例大赛是对医学知识归纳总结的好形式,它体现了医生临床思维业务水平、精神风貌,本次非比寻肠病例大赛分设“临床”与“健康管理”两组比赛,是一次跨科室的碰撞,同道的经验交流、不仅能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更能提升宣教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立足健康管理,做到早筛查、早评估和早发现,就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她也希望各位来自不同科室的同仁在一起,从典型病例出发,优化肠癌筛查流程,总结并推广肠癌早筛早治优秀经验,让粪便DNA检测成为卓有成效的筛查方法,守护民众的健康。从讨论一个病例、分享一个病例,从一次筛查开始,一砖一瓦地为“健康中国2030”建设努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欧阳平教授
对于非比寻肠病例大赛,特邀嘉宾欧阳平教授致辞中提到,结直肠癌是目前最有希望通过筛查实现防控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粪便基因检测成为近年来快速发展成熟的肠癌筛查新技术,它能够提前筛出肠道的病变,提高肠镜依从性,有助于推进和稳固结直肠癌的早筛防线。
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教授
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教授对参与大赛的专家与嘉宾致谢,也对晋级决赛的选手们给予鼓励,并祝福参赛选手取得好成绩。邹鸿志教授谈到,得益于专家和同道的支持,长安心®上市4年以来,已逐渐成为常规的临床诊疗筛查方法,现已有超56万例检测。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
在会议上,张凯教授表示:肠癌可防可控,是一定能通过筛查将死亡率和发病率降下来的癌症,相信也将像宫颈癌一样成为第二个可能被消灭的癌症。当前无症状高危人群转诊率低,而无症状非高危人群的转诊,造成检查不出问题,让内镜医生沮丧,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所以肠镜只是解决肠癌的“基本粮票”,更需要借助序贯筛查的方式,将肠镜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做肠镜的高危人群。粪便基因检测准确率高,能提升无症状高危人群的转诊,提高肠镜的依从性与检出率。
同时,他也认为,我们医疗人员都有义务来做大众健康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癌意识,特别需要动员高危人群进行筛检,他相信随着粪便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肠癌筛查将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主任段朝晖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李旺林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分子诊断组组长蔡贞教授
在学术交流环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贞教授在学术报告《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里指出,目前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攀升,需要更好的检测技术将这种趋势降下来,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得到了诸多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的推荐,同时通过临床研究以及大规模的临床应用,证实了它是结直肠早期较灵敏的实验室指标,和结肠镜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一致性。根据各个应用单位收集的超过56万例的检测数据显示,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最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提高肠镜依从性及腺瘤检出率,在肠癌筛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病例比赛环节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参赛医生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分享了结直肠癌筛查诊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与心路历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冯跃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冯跃医生讲述的病例里,患者无报警症状及阳性体征,甚至无任何相关主诉及化验异常,因体检时粪便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完善胃肠镜筛查,最终于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均发现肠道肿瘤的病例。通过这个病例发现,肠癌早期极易被忽略,无症状不代表无肠道病变,由于该患者有医务人员家庭背景,才得以被早期发现。同时,肠镜检查有一定的漏检率,在右半结肠尤其容易发生,根据一项研究显示,右半结肠肿瘤往往在较小时就已经出现癌变。临床数据也显示,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左右结肠敏感性无差异。所以对于风险人群,如对结肠镜检查存在顾虑,建议首选粪便基因检测筛查,可帮助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微创治疗早期肿瘤,避免手术及放化疗等;达到发现每一例早癌,拯救每一条生命,幸福每一个家庭之目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黄耀星教授
“这不是内镜医生的错,而是肠道弯曲的错”,黄耀星教授分享了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在欧洲5个知名内镜中心顶尖的肠镜医生所进行的肠镜操作中,内镜漏诊率依然达12%。在中国目前肠道准备及内镜操作形式下,如果没有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提前筛出的阳性结果,直接做肠镜,漏诊率或更高。黄耀星教授表示,内镜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提示异常的情况下做肠镜,相当于带着疑问去做肠镜,无论如何,总比“开盲盒”好。针对冯跃医生的病例,黄耀星教授同时也提醒发现大的肿瘤后,容易对肠道内其他微小的病变遗漏,需要仔细检测并定期随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副主任刘刚教授
刘刚教授表示,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难发现,还有一些进展比较快的肿瘤,在检查间期发生变化。临床中原本为了切除小息肉,通过仔细的肠道准备后却发现了侧向发育型肿瘤,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鲜见,因此,粪便基因检测能作为肠镜很好的补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王亚旭教授
王亚旭教授表示,在今天的许多病例中都可以看见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一些有肠癌家族史的患者,能够在无症状的情况下,被粪便基因检测发现,并得以治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吉林市中心医院刘选文医生
吉林市中心医院刘选文医生讲述了一段长达72天的治疗故事:本病例患者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因腹痛腹胀症状入院,入院前行肠镜检查,由于肠黏膜不规则增厚,肠腔变窄,无法进镜,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取病理回报炎性。考虑患者较为年轻等因素,选择保守治疗,10天后行增强CT检查,发现降结肠壁厚狭窄,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建议PET-CT,考虑病人家庭条件,并正处于高考前夕,是继续保守治疗,或者进行手术,医生和病人均承受巨大压力。医院进行MDT会诊,考虑诊断为降结肠占位性病变及不完全性肠梗阻,选择继续检查,优先考虑选用了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辅助诊断,阴性的结果增强了医生保守治疗的信心,在继续保守治疗6天后,肠镜顺利进行并取得样本,病理结果均为炎性或坏死组织,证实了此前治疗策略的正确。在继续保守治疗40天后,病人症状缓解,饮食排便正常。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李旺林教授
李旺林教授认为,在肠癌手术指征明显的情况下,面对本案例相似情况,大多数医院很可能会选择手术治疗,但刘选文医生结合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阴性结果,有信心地进行了保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病例十分典型。
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副院长兼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结直肠外科主任周宏锋教授
周宏锋教授认为,该病例充分体现了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在早筛中的优势,在各种指征指向可能肠癌的情况下,医生谨慎使用这一技术,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检测策略。因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阴性预测值达99.9%,该数据建立于真实世界数据之上,医生可以充分信任这一结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晶医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晶医生分享的病例中,61岁受检者主动找到医生,表示每年单位体检项目相同,没有针对性,要求定制个性化体检。他的结直肠肿瘤评分问卷分数高达5分,根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应进行肠镜检查,但该患者认为自身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肠镜检查十分抗拒。针对此情况,周晶医生为他安排了粪便DNA检测,结果为阳性,根据此结果,患者接受的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多发息肉,最后的病理报告为横结肠进展期腺瘤。
周晶医生表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部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进展缓慢,筛查窗口期充分,粪便 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是有针对性的“精查”,如果检测结果阳性,可以指导肠镜医生更细致地发现肠道隐患,使得早期发现处理癌前病变成为可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陈庆瑜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蔡永江教授
陈庆瑜教授、蔡永江教授均表示,SDC2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在许多指南中得到推荐,解决了很多早期筛查的痛点,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款工具,并运用于肠癌的早查早筛早诊。该病例有很好的警示性,在1+X体检方案中利用好粪便 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的性能,能让更多病人发现和治疗早期肠道肿瘤。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干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红璇教授
张红璇教授评价,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不仅仅是筛查工具,也能给肠镜医生带来提醒和预警。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不是早筛的金标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肖伟医生
参赛选手风采
总决赛上,选手们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病例,围绕结直肠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展开激烈角逐,最终:
吉林市中心医院刘选文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冯跃医生并列获得本次总决赛临床组冠军。
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晶医生获得健康管理组冠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林医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朱煜医生获得临床组二等奖。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赵海涛医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闫雯医生获得健康管理组二等奖。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倩倩医生获得临床组三等奖。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李燕玲医生、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杨鑫医生获得健康管理组三等奖。
另外,综合赛前网络投票和比赛中近百名网络专业评审的评选,刘选文医生、赵海涛医生、李燕玲医生、张倩倩医生、闫雯医生五位获得了网络人气奖。
非比寻肠病例大赛举办两年以来,开展场次超70场,累计参与医院超300家,累计参会医生人数超2000人……新的一年,非比寻肠病例大赛系列赛事仍将继续在全国各地继续开展,以病例推动业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结直肠癌筛查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远离肠癌风险,安心千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