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春节前本想着广州+福建连玩一个月,刚玩了十几天从广州到了厦门,因为北京yq严重了,担心回去受限,不得不提前结束旅行。今年终于把两年前的行程续上了,初九到十六,安排了福州+泉州之旅,在泉州狠狠的感受了一番年味,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出发前在头条上了看到了一篇讲述鲁迅和泉州木偶戏的文章。

说1926年,鲁迅南来厦大教书,彼时教职员宿舍尚未建成,鲁迅住进了当时作为图书馆的集美楼,不远处即为与厦大仅一墙之隔的南普陀寺。
11月11日(农历十月初七)夜,鲁迅在集美楼的二楼完成了《写在〈坟〉后面》这篇文章,他写道: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农历十月初五是佛教中菩提达摩祖师的生日,南普陀寺一般会连演数日泉州提线木偶戏酬神)
两天后,鲁迅的日记中写到:夜同丁山、伏园往南普陀寺,观傀儡戏,食面。大风雨。(终于,好奇使身为江浙人的鲁迅也忍不住要来听听南音傀儡戏)

文章中关于木偶戏的介绍仅止于此,但却让我有了同款好奇,所以早早订好了木偶戏的票。

泉州何以有“木偶之城”的称号

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央视春晚的常客,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一出《四将开台》惊艳世界。是不是和我一样没想到,人家这么厉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

提线木偶戏的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密切,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期,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五代时泉州籍道士谭峭在其所著《化书》中有“观傀儡之假而不疑”之句,可见五代时泉州木偶戏表演已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之前写过一篇宋代傀儡戏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直达 宋代文物中的五种傀儡戏

在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木偶戏习称“嘉礼戏”。泉州有一句俗语“前棚嘉礼后台戏”,意思是任何戏班在与提线木偶戏班对棚时,须让后者先动鼓。嘉礼戏演员被称为“傀儡先生”,着长衫,可考科举,受人尊敬。常驻在大庙中的戏班里,木偶戏班住上房,其他戏班则只能住下厅。

清末民初,泉州提线木偶艺人蔡庆元应南洋侨胞之请,特聘当时的名艺人何金锭、赖海、连焕彩等,于1908年和1914年先后两次到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巡回演出。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了大量的“落笼簿”、“笼外簿”传统剧目。“落笼簿”即“压箱底”之意,为泉州傀儡戏“四美班”所保留的最为古老的传统演出剧目。所谓“落笼”,就是作为“行头”入笼随行的意思,“簿”,则是戏文抄本的通称。“落笼簿”是每个“四美班”必备戏文抄本。(每个班社由四位演师分别担当“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泉州民间称傀儡戏为“四美班”。每个演员在学习时就会定下自己的行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拍摄于泉州非遗博物馆(下7张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落笼簿”共42本,凡400余节。剧目包含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历史朝代的主要事件、人物与故事。

“笼外簿”在艺术上带有“集大成”的特点。指包括《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在内的宗教民俗巨剧《目连救母》全簿,以及清末民初分别在“落笼簿”《抢卢俊义》、《岳侯征金》基础上增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水浒》全簿、《说岳》全簿。

木偶本没有生命,全靠艺人双手,才有了灵魂

提线木偶戏有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这首诗可以说是提线木偶戏艺术形态和表演特色的生动写照。

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50-70厘米。传统提线木偶由12至16条线操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增加到20多条,如今最多能有40条。木偶的线长一般在一米三、一米四左右,最长可达四米。

要知道,为了突显木偶形象和舞台效果,表演区或是漆黑一片或是灯光刺眼。不可能靠眼睛分辨,全凭感觉和肌肉记忆理线、挑线。

春节期间,泉州提线木偶剧团每日大概有两场《古艺新姿活傀儡》演出,可以说是场场爆满(票价还十分亲民,30、50、80)。包括《狮子舞》《钟馗醉酒》《若兰行》《驯猴》《小沙弥下山》《闹元宵》几个片段,都是保留剧目。

《小沙弥下山》
《若兰行》
《闹元宵》

演出只有一个小时,观众是不错眼珠的盯着看。台上木偶娴熟地耸肩、斟酒、换装、拂袖……,可以说是行云流水,无缝对接。

比如,钟馗木偶可以斟酒、喝酒,抓起酒缸,还能拔剑起舞,每个动作都逼真传神。

《驯猴》,表演师傅既要驯猴,又要演驯猴的人,可以说是合二为一。

《狮子舞》,是真的模拟两个舞狮人舞狮,有点绕嘴是不是。

最震撼的是《闹元宵》,堪称木偶界的魔术大变活人,原本还是老太,一瞬间从头到脚全变了,换装大美女。

衣角能证明,美女就是刚刚的阿婆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唱腔的戏种,至今完整保存了将近300支曲牌调。丰富的曲牌唱腔及“压脚鼓”等古稀乐器的演奏技法构成了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泉州的打城戏、高甲戏也吸收了“傀儡调”)

表演者不仅要操作木偶,还要配合木偶形象进行现场演唱,《小沙弥下山》能听到咿咿呀呀的闽南语唱腔,钟馗有念白,驯猴还有口技。每位“木偶先生”都是多才多艺。

刻木为偶,要多美有多美,要多丑有多丑

清至民国时期泉州提线木偶(拍摄于国家博物馆源•缘——闽台艺术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是唐玄宗的《傀儡吟》,生动描述了当时木偶形象仿真制作的高超技艺。

木偶造型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无过于木偶头像。

人可以通过脸部表情和眼神变化,表现喜怒哀乐忧愁苦,而木偶要用一个凝固不变的造型和表情,准确地表达出年龄、性别、身份和性格,对木偶头造型与制作者来说,是个艰难挑战。

木偶头雕刻源自神像雕刻,早期由雕刻佛像的作坊兼营,清代比较著名的木偶神像雕刻作坊是“西来意”和“周冕号”。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位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1871-1954),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之父”。

自创了280多种不同个性的木偶头,还有10多种发髻和发辫,这些发髻还都是用真人的头发做成的。除了面谱多样化外,有些木偶头的眼睛、嘴巴甚至鼻子还会动。是不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木偶头有这么大含金量?也难怪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把江加走手掌木偶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江加走雕木偶头(短须奸、红关仔、寿星、剑子手)1950年代,福建
江加走制作的木偶头,拍摄于泉州非遗博物馆(下同)
黄义罗,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碧峰,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林聪权,原为泉州市木偶剧团美工室主任,也是偶头造型设计雕刻专

樟木是泉州木偶雕刻的主要用料,并不贵重,但其耐湿、不易变形,不生蛀虫,木质轻,有一定硬度和韧性,适合精雕细刻。以前木偶的头发是真人头发扎制的,现在则以人造纤维、黑棉线、丝线、毛线替代。木偶头的雕刻大致可分为雕刻和粉彩两道流程,细分则包括开胚、定形、细雕、婊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十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