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如梭,春日真的来临了,今天就是惊蛰,春雷动,万物生!

惊蛰,春天第三个节气。

在我们还在等待春天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半了。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关于惊蛰,这几点,你必须知道:

1.

到底是“蛰”还是“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的样子,大概是褪去背了一个冬季的厚重外套,穿上亮色的卫衣搭配牛仔裤和帆布鞋,站在熟悉的街口,抬头望天,春风拂面,不由自主地哼起小调,大步向前,无所畏惧。

可在连绵的春雨中,寒气未脱,春已过半。关于惊蛰,其实很少有人分得清“惊蛰”还是“惊蜇”,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免得发朋友圈贻笑大方。

蛰,是动词,就是动物冬眠,不吃不动,所以就有了蛰虫的说法,所以惊蛰,就是天气转暖,蛰虫惊醒。

蜇,更多情况下是动词,比如蝎子蜇人,蜜蜂蜇人;当然这个字也是名词,一般就是指海蜇,也就是水母。

所以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用错哦。

2

惊蛰 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3

惊蛰 物候

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4

惊蛰 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楼月 · 浮云集

范成大

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菩萨蛮 · 春雨

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

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

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

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时间,其实就是四季的轮回,是门前的花开花落。

今年是每天读诗词与大家度过的第8个春季,在诗词的海洋里,很幸运有你们一起相伴,我们无数个日夜在与你分享诗词的感动,但愿这些美好的诗词能成为你美好时光中灿烂的花朵,绚烂你的人生四季。

如今立春、雨水、惊蛰,二十四节气已过三,春季已过半。人生不也才短短数十春吗,春雨也柔,春阳也暖。莫辜负这大好时光。趁着春光正好,读书、出游,尽享这美好时节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素心

投稿 | wangyw1027@163.com

入群学习 | 微信(15116151869)

图片 | 来自花瓣网,如侵权立即删除

文字内容 | 文章内容为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