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宗藩体系后,周边很多地区向明朝称臣,成为它的藩属国。这其中既有真心实意投靠的,也有迫于形势暂时屈服的。如果要评选最忠实于大明的藩属国,朝鲜必定位列其中。

它不仅是朱元璋钦定的“不征之国”,一直对大明唯命是从。甚至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还一直坚持使用其年号,连仿照大明的社会体制也不曾更改,前后延续了两百多年。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国家,在萨尔浒之战中却表现得首鼠两端、三心二意。

其国主对明朝的诏令阳奉阴违,先是不肯出兵,之后又拖拖拉拉。为什么当时的朝鲜会画风一变,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是准备另投新主还是有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明萨尔浒之战

“叛逆的”光海君

说到对大明的学习和追随,朝鲜在诸多藩属国中也是“坐二望一”的存在,历代朝鲜国君都发自内心的崇敬这个宗主国。

甚至连朝鲜这个国名,都是朱元璋赐予的。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在一众的“亲明派”国君中,朝鲜偏偏就出了一个另类,他就是光海君,本名李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光海君在朝鲜的风评都比较差,他在执政期间对明朝不够忠诚,引发了群臣的不满,最后被赶下了皇位,死后既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

朱元璋

光海君的父亲李昖那是绝对的大明死忠,他在位期间遭遇了丰臣秀吉的入侵,多亏了万历出兵帮助,才赶跑了日本侵略者。

从此以后,李昖对大明的感情就变得极为发深厚,甚至说出了那句大名鼎鼎的“我国(朝鲜)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然而光海君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喜好,从小他对大明的态度就比较一般,甚至对明朝的文化比较排斥。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明朝的文化氛围切实影响到了他的利益。

大明一直尊儒家文化为正统,对皇家传承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这这种观念自然也影响到了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海君

但李昖的正妻懿仁王后从小体弱多病,长大后身体也很差,所以始终无子。到确立太子的时候,李昖不得不在庶子中选择,临海君因为年岁最大,自然被大臣们优先考虑。

而这就引发了光海君的不满,他自认各方面都超过哥哥。好在临海君因为人品低劣、毫无明君风范被众人唾弃,最终李昖和大臣们还是决定让光海君即位,将其选为世子。

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朝鲜在选出世子后必须第一时间向大明上报。

大明君臣对此不甚在意,递上来的名单一般都会予以通过。但光海君的册封请求就被打了回来,而且还是被拒绝了五次。原因也很简单,大明直言庶次子不宜即位。

李昖

一开始,光海君感到很费解,之前其他藩属国也有过类似情况,大明君臣压根就不在意,为什么要独独刁难他?其实也是光海君倒霉,他的册封好巧不巧地赶上了大明的“国本之争”。

当时万历一心想让郑贵妃的儿子承祀大统,但文官集团坚决反对,一致拥护嫡长子朱常洛即位。双方就此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在这个关键时期,朝鲜呈上给庶次子请封的奏章就显得特别碍眼,文官们想都没想,第一时间就给否了。

遭遇了无妄之灾的光海君一直等到“国本之争”尘埃落定后,才通过贿赂明廷要员拿到册封。

唾手可得的王位偏偏蹉跎了十几年,光海君对明廷愈发不满。

光海君

女真的武力威胁

不过,光海君也知道朝鲜这样的弹丸小国,在明朝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所以在大部分时候,他都很好地把不满压制在内心之中。

好在没过多久,光海君就等来了报复的机会。公元1617年,建州女真给朝鲜递交了一份国书,内容是:“我于南朝有怨,欲为报复。贵国若助南朝,当以一枝兵先往”。

这封国书送达后,光海君表面上严厉斥责,内心却暗自雀跃。

他知道努尔哈赤对大明江山一直有觊觎之心,这次公开给朝鲜送来书信,说明他已经做好了与大明一战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州女真

而且光海君还了解到朝鲜军中的不少人对女真极为畏惧。如果大明和女真之间发生了战争,只要自己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军方就一定会选择中立。

光海君的判断确实很准确,朝鲜的边境军人从明朝中叶就开始和女真打交道,当时后者还没完成统一,即便如此,朝鲜边军都常常“阴沟里翻船”。

女真诸部统一后,朝鲜边军更是渐渐落于下风。

再加上日本的侵略已经彻底暴露出朝鲜军队无能软弱的一面,光海君相信他们不敢与努尔哈赤正面为敌。

女真族

当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昭告天下,接着袭击明朝抚顺,揭开明金战争序幕后,明朝辽东巡抚李维藩和蓟辽总督汪可受联合向朝鲜送上了要求后者出兵助明的咨文、票文和檄文。

面对明朝边疆大吏的请求,光海君有意摆出了一副为难的姿态,反复强调朝鲜国小力寡,应该以自保我上。

果不其然,备边司要员立马站了出来,恳切上奏希望光海君能婉拒明廷的出兵要求。

有了来自军方的支持,光海君的底气更足了,于是他拒绝了出兵请求,试图在大明和后金之间保持中立的态度。朝鲜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王不欲助兵天朝,阴观成败”。

努尔哈赤

君臣的来回拉扯

不过光海君显然低估了朝鲜两班大臣对于明朝的认可,这些人说汉语、用汉字,早就被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同化。

而且在经过了万历出兵,帮朝鲜战争日本侵略者之后,朝鲜的贵族和官僚都相信,只要有大明在一天,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不会断绝。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都倾向于站在大明这边。

而且这些贵族和官僚并没有和女真对抗过,对后者的实力虽有了解却不够深入。

在他们看来,明金之战的胜者必然是大明,而且女真覆灭后,朝鲜边境也能安全很多。

女真族

因此在光海君定下拖延之计的时候,几乎所有大臣都站出来表示反对,其中还包括他的心腹礼曹判书李尔瞻和领议政郑仁弘。诺大的朝堂只有黄中允、赵缵韩和朴鼎吉等7人站在光海君这边。

面对大臣的连续不断的上书,光海君最终没能顶住,只能找借口说出兵请求是大明边军发的,未必就是万历皇帝的意思,应该先派人到北京城打探清楚情况再做决定。

这个说法得到了朝鲜众臣的认可,于是他们推举右副承旨朴鼎吉去京城向万历请旨,询问是否需要朝鲜出兵。

光海君的这条拖延之策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很快朴鼎吉就拿回了明神宗的出兵诏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神宗

诏命送到汉城府后,光海君知道事情再无转圜的余地,只能捏着鼻子同意了出兵的请求。

最后,朝鲜一共征发了三手军(炮手、射手、杀手)10000人,后又在两班大臣的坚持下增加到13000人,以晋宁君姜弘立为都元帅,直接投奔南路明军刘綎麾下。

然而在最后一刻,光海君还是耍了个心眼,他无视了李时言、金景瑞、禹致绩和权盼这些宿将,特意以“谙委边事”为由选择了姜弘立这个文人,让后者领兵出征。

而这个举动也对之后的战事进程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刘綎

心不甘情不愿的姜弘立

后世史学家公认朝鲜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显有所保留,呈现出一种三心二意、首鼠两端的状态。

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朝鲜前期多次拒绝出兵,一直到万历下诏才勉强同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鲜军在出征后一直拖拖拉拉,导致贻误战机。

前者是因为光海君刻意阻挠,而后者则是姜弘立这个领兵统帅故意为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姜弘立一介文官根本不想担任这个统帅,任命下达后,他一直非常抵触。

萨尔浒之战

一开始他没有着急接旨,盼望着御史台能拒绝这项荒唐的任命,结果根本没人站出来反对。无奈之下,姜弘立只能自己动手,他接连上书请辞,甚至不惜说自己无才无德、久病缠身,无法担此重任。

但光海君那边却态度坚决,执意让姜弘立出任统帅。请辞被连续驳回后,姜弘立只能无奈地接下了这个任命。但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不济,上了战场很可能遭遇失败。

于是,在出兵前一直磨磨蹭蹭,希望能拖延到情况发生变化。

可惜他的任命一直未改,姜弘立最终还是只能领兵过了鸭绿江。

萨尔浒之战

好不容易到了刘綎的麾下,镇江游击乔一琦又无意间向姜弘立提到了刘綎和统帅杨镐之间的旧怨。

这让姜弘立陷入慌乱中,担心自己会陪着刘綎一起被人当做炮灰。

所以在之后的行军中,他专门吩咐部下不要走得太快,想以此和刘綎保持距离。

结果这个举动被后金利用,对方先是击垮了孤军深入的刘綎,接着又闪电出击,覆灭了靠后的朝鲜军,明军的东路攻势就此被瓦解。后金至此掌控了战局先机,为之后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姜弘立

结语

萨尔浒之战对大明造成了极大打击,成为了明清对抗的战略转折点。接到消息后,光海君长出了一口气,愈发坚定了坐看大明失败的想法。

之后他还和大臣预言,明军在萨尔浒的失败将成为努尔哈赤崛起的关键,后者必将为祸中原。

或许是“报仇”之后兴奋过头了,光海君忘记了伪装,多次表露出内心真实想法,引发了朝臣的不满情绪。

公元1623年,两班大臣联合绫阳君李倧发动政变,将光海君赶下皇位,并流放至江华岛。

参考资料

《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演变研究》——郑红英

《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李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