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益者友多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he most damaging thing you learned in school wasn't something you learned in any specific class. It was learning to get good grades.

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最具破坏性的东西不是某门课程的内容,而是学会了如何考高分。

“拿到VC投资的诀窍是什么?”

“怎么为我的产品搞到很多用户?方法就是办一场盛大的发布会,让KOL们都来谈论它,而且发布会得放在星期二。”

在为创业者提供建议的时候,YC创始人、投资大佬Paul Graham常常会遇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或观点。为什么创业者也会抱着考试的心态,尝试在创业和融资时取巧呢?

Paul Graham认为正是学校让我们习得了这种hack the test的思考方式,而这是个人和社会都应该抛弃的弊习 the lesson to unlearn。

学会擅长考试,变得虚伪

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对以下逻辑应该特别有共鸣:

  1. 为了更好地学习,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查缺补漏

  2. 为了了解学习效果,学校引入了考试,并声称“考试分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因为考试分数被不断地测量和奖惩,学生们学会了追求考试分数,而不是关心学习效果本身

设想一下,如果真的是关心学习效果,我们在考试之前就不会做额外的准备,Paul Graham比喻“就应该像我们面对血液检测”一样面对考试。

然而,我们会在考试之前买流传多年的课堂笔记、要求老师划重点、反复研究往年的试题、在考试之前熬夜复习:我们学会了在考试中取巧,成为了特别“擅长考试”的学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变得更加虚伪。

权威强加的考试

Paul Graham 将这种类型的考试叫做“权威强加的考试”,他认为问题根源正在于有一个权威声称考试分数(考试的结果)反映了学习效果(真正想测量的东西),而这两者并不相同。

作为对比,“非权威强加的考试”的结果和所要测量的东西是相同的,比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就是要看两支队伍谁会在竞争中胜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威强加的考试”随处可见,比如升学考试,围绕它还诞生了一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也许还包括在体系成熟的大公司中工作。

这两者都提供了清晰的标准,比如高考成绩、面试成绩、KPI的完成情况、同事对你的360评价,尽管达到这些标准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是更合适的候选人或者更优秀的员工。

前段关于“小镇做题家”有很多讨论。初看之下,小镇做题家的确是教育体系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我们不必再参与”看谁爸妈有钱有势“的考试,通过在考试中胜出而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深思之下,他们/我们也可能是这套体系的受害者,因为我们终归还是在玩一个”权威强加的考试“,养成了”应试“的思考方式,并会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碰壁。

一些延展的想法

这可能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从大公司出来的优秀员工可能会在创业公司遇到挑战,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左右逢源、为KPI而努力。

在某种意义上,一直期待公司、上级给予特别清晰的目标、考核、指令,也是hack the test习惯的一种延续。正如中所说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追求这些短期的目标和考核而忘记了更本质、更长期的东西。

法治社会和自由市场的好处是让人们可以不用去玩“权威强加的考试”:你的成功不依赖于你讨好政府官员的能力,那些做真正好东西的人会有成功的机会。【个体价值时代】

创业是“权威强加的考试”,还是“非权威强加的考试”呢?

一个人的答案决定了他面对创业的态度。我也曾听到过这样的案例:有人在东北的低线城市售卖没有任何效果的狗皮膏药,年入千万。如果把创业当作一个以赚钱多少来衡量的考试,那做骗人的生意、短线的生意,而不是真正为用户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