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 确诊时间:2013年11月24日
  • 患者年龄:58岁
  • 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腺癌四期
  • 治疗过程:化疗(培美曲塞 卡铂)、靶向药(特罗凯、9291)、放疗(射波刀)、抗血管生成药(贝伐珠单抗)
  • 其它用药:唑来膦酸
  • 是否转移:骨转、脑转移

人似乎都是这样,如果不幸确诊癌症,就会希望最起码不是晚期,如果已经是癌症晚期,就想要祈祷最起码还有靶向药可以吃。

我的母亲很不幸,2013年确诊就是肺腺癌四期,病灶4.7*3.5cm,双肺转移、4处骨转移、脑转移,没有靶向药可以吃。但就是在这种糟糕的绝境下,母亲没有放弃,2022年我还有妈妈。

确诊后,医生说母亲最多活1年

2013年11月中旬,我在读大四,因为早早准备好留学所需的申请材料,空闲时间无需在校,便回家陪在母亲身边。

那年母亲50岁,有段时间一直感觉后背疼痛,有时睡眠都受到困扰,在我一再坚持下,一向不愿就医的母亲某天终于来到附近的区医院做了一个简单的检查,也正是那次检查,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CT检查结果出来后,接诊的医生感觉到情况不妙,强烈建议我们到更专业的医院接受更专业的检查。当时,我们震惊、慌乱,无法接受,但更多的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执拗地坚持怀疑是CT检查结果搞错了。

两天的周末过后,我与父亲陪着母亲来到了天津肿瘤医院检查。在做了气管镜后,大家都开始焦虑地等待检查结果。当然,结果显示,我们也并没有上天的眷顾,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没有任何奇迹发生,甚至情况比我们当初想到的早期、中期都严重,母亲所患的是肺腺癌IV期,双肺转移、骨转移。医生也直接宣告了,这种情况,无法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的检查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的病理报告

背着母亲,我和父亲也问出了心底一直的困惑,就是依照母亲当时的身体状况,医生对她存活期的预判是多少?医生毫不遮掩地告诉我们:半年到一年吧。

母亲情绪崩溃,1本书又救了她

当然,这些我们肯定不能如实告诉母亲。我们只是说,是肺癌中期,医生建议先做做化疗。

一向冷静的母亲那段时间情绪一下子跌入谷底,也没有任何心思去判断我们所说是否属实。即便是有所隐瞒的“中期”,也令她对后续的治疗完全丧失信心,每天以泪洗面,觉得老天为什么对她这样一个善良的、无私的人如此不公。

那时的我作为一个没见过大风大浪的小姑娘,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睁眼或是闭眼都是自己失去母亲了的梦境和想象。

这种无力感下,生活依然要继续,治疗依然不能停止。

我根据网友们的建议,购买了两本增强病人治疗信心的书,时间久远,我已无法找到当初的购买记录,连对书名的记忆都模模糊糊。但其中一本的作者也是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士,也是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又通过多次的化疗、靶向等将生命延续了5年以上。

没想到也正是这本薄薄的书,让母亲对治疗又燃起了一丝希望,也让她能够整理复杂的心情,迈向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治疗的第一关。

前3次化疗,原发肿瘤缩小了60%

我们准备好了假发、帽子,办理了住院,正式接受化疗治疗。至于为什么选择化疗,那是因为对于方寸大乱、毫无经验的一家人,医生的话就是我们治疗的救命稻草。

当时我也询问过母亲的主治医生,为什么选择化疗而没有考虑过靶向治疗(刚刚提到给母亲买的书中主人公推荐过靶向),但由于当年靶向治疗在医院治疗中并不普及,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医生并没有给出太多原因,就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我们也未再坚持,大家都谨遵医嘱,循规蹈矩地从“紫杉醇+卡铂”的化疗组合开始。

化疗的过程是痛苦的,期间伴随着不停地呕吐、脱发、精神不振。但这些对于性格要强的母亲,其实并不是多大的问题。

在经历过3次化疗后,我们迎来了2014年的春节,那个春节是我们第一次没有回到老家、没有与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待在冷冷清清的屋子中,就像平常的某一天一样,随随便便的吃了个饭,凑合过完了那个春节。春节之后,母亲迎来了第一次的复查,复查结果很理想,原发肿瘤缩小了60%,而母亲也开始朝积极的方向“幻想”,比如是不是在自己持续地用药下,肿瘤真的可以完全消失,自己真的可以痊愈,这一切真的可以变成一场短暂而真实的梦境。

四五次化疗不理想,母亲受到打击

由于原发肿瘤缩小了60%,母亲对于未来治疗燃起了新的希望。她还特意来到天津沈阳道,买下了我一直很喜欢的几块蜜蜡原石。

之后,我们就投入了第四第五两期新的化疗,在那段时间,由于医生的轮岗,母亲的主治医生换成了肺部肿瘤科的另一位医生。由于当初是奔着手术挂的号,直接挂到的肺部肿瘤科,后来才了解,对于不能手术只能化疗的患者,其实更应该挂的是肺部肿瘤内科的号。这位新的医生给母亲带来的感受并不可亲,每次化疗完体感差时回答问题也并不耐心。在新的两期化疗结束后,做了新的一次复查,然而这次复查的结果却远不如第一次惊喜。肿瘤大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那段时间母亲的头发基本已经全部脱落。

看着这样没有太大进展的检查报告,医生也并没有给出太有建设性的意见,母亲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与失落中,对于治疗刚刚建立起的一丝信心,再次受到了新的打击。

跨省就医,靶向治疗点燃希望

一番考虑后,我提议,上篇提到的那本书中,作者一直治疗的医院是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且记录了为她诊治的医生的名字,我希望陪母亲去一趟广州,看看那边的医生有没有更好的意见。由于和我们居住的城市距离较远,整个诊疗所需费用也并不平价,母亲犹豫了两天,但书中主人公是她当时的精神支柱,最终还是同意了。于是我托人挂到了那名医生的号,陪着母亲来到广州就诊。

2014年4月的广州是湿润而清新的,来到这样一个10多年前(2002年)我和母亲曾经来过的城市,母亲的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在就诊前,我们逛了广州的菜市场、一起吃早茶、到广州华林国际珠宝市场逛了两次,生活似乎又变得生机勃勃。

既然好不容易来一次广州,我也挂了个广东省中医院某位专家的门诊号,希望也尝试下身边朋友推荐的中医治疗方法。第二天下午,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了中医门诊,在医生迅速把脉和看片后,给母亲开了几副中药 中成药,大概说了下这个病目前就是调整心态,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整个过程5分钟。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药具体价格我记不清,大概应该是两千多吧。但母亲却非常坚决地不肯服用,在她看来,中医如果需要依靠影像资料诊治,而不是通过号脉判断,就没有医治的意义。时至今日,当年开出的那些药,她也依然没有服用,但因不舍得把钱白白扔掉,这些药物依然尘封家中,置于柜底的最深处。

第三天下午,终于等到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坐诊时间,在看了片子后,医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可以尝试靶向治疗,并解释到肺腺癌女性、不抽烟群体,基因突变的概率非常大。这个提议,让母亲萎靡的精神瞬间一震,我们急忙退掉了原定第二天返程的机票,通过医生预约了两天后的穿刺取样,希望穿刺的结果,能给未来的治疗带来新的生机。

(后续文章在末尾)

作者心声

一开始只是在觅健平台简单的写了母亲抗癌的事情,没曾想得到不少网友的回复,大家更多表示,看了母亲的治疗历程,突然感到贴子为自己或是自己家人的抗癌治疗增长了信心,增添了勇气。

这些回复让我萌生了新开几篇贴子的想法,谨望通过几篇新帖记录这9年抗癌治疗中,我与母亲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也为更多的病友及其家人,尤其是刚刚得知结果的病友,坚定几分治疗的信心、点燃些许前进的希望。

本文转自肺癌康复圈(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