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狼牙LY 文章转自78D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3月发售,定价6800日元

------------------------------

记得当初观看《机动战士高达 一年战争秘录》的时候,就被斗狼那精彩的战斗表现和帅气的外表所震撼,再加上与其驾驶员和机设背景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就更是对这台机体充满了好感。

如今趁着再版有货,就又买了一台来制作,回味一下当年的震撼,顺道拍一个简单的测评分享。

------------------------------

包装展示

正面封绘

封绘的内容便是斗狼在荒漠上战斗的场景,只是可惜,斗狼并没有正式量产并列装吉翁军的地面部队,至战争结束,也只生产了一辆试作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侧面封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侧面封绘包含了产品的介绍和玩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明书和一般的拼装不一样,是横过来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套件是完全新规的,包括斗狼所使用的扎古机枪也是一样。

整个套件风格是很明显的偏向于军模风格,各个零件上的细节都刻线都非常丰富,包括一些内置细节也有对应刻画。

零件外表面上的一些小机构也是有单独分件的,使其锐度变得非常高,这也是模仿了军模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轮子也都是单独开模分件的,水口处理起来比较繁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履带使用的是软胶整体成型件,比起马哲兰坦克那样的拼装链条方便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件中也是有给透明件和PC件的。

透明件用于独眼监视器部分,而PC件则用于关节和变形机构的插孔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件中还给了专用水贴,水贴的体量非常大,非常费事费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体展示

首先是最基本的坦克模式,素组完毕后,便是图中的效果。

全身上下以军绿成型色为主,炮台、履带及躯干的灰铁色部分也都有利用分件做出来,而不像之前的一些EX产品,只是单一的纯色模型。成型色的表现也还行,但水纹的问题不可避免,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的,这就只能靠涂装来解决了。

由于制作思路是贴近于军模的风格,所以零件外表面的各种细节刻线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刻画的锐度和精度也是比较高的,完全不会有那种糊成一团的感觉,整体观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套件的拼装体验也和大部分的高达系模型不太一样,车身部分虽然都是正常的上下合插销结构,但是更加外围的装甲板则是通过卡槽式结构安装的,一些外挂的小机构也是单独分件进行固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侧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套件的每个履带与机轮都有对应的插销连接,所以整个履带机构都是不可动的,虽然丧失了滚地可玩性,但相对的,保证了造型的紧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变形机构的需求,坦克本体被大致分为了车头、车身、车尾和炮台四个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替换车身底座的零件,以及安装MS躯干组件,也就是图中的两个部分,再将炮台左右的手臂机构完全展开后,便是MS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虑到变形把玩时会经常拆装的关系,车头、车身和车尾的连接插销并不是非常紧实,相反还有一点松弛,拿在手里会有一点晃。虽然这避免了插销过紧所可能导致的断裂问题,但也降低了成品的整体手感,我个人是比较在意这个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变成MS状态之后,整个机体外观也变得更具有立体感一些,而不是坦克状态那样的扁平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尺寸对比

机设全高为8.6米,玩具全高约为60毫米。

按换算,其比例约为1/14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身长度也是标准的1/144尺寸,机设全长为35.3米,玩具全场约为245毫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动展示

炮塔根部设计有转轴机构,炮管整体可以向上摆动一段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腰部与车身底座虽然是球关连接,但可供活动的空间非常小,所以只能进行一定角度的平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肩膀与躯干也是球关连接,但由于空间闲置和没有额外的拉出机构,使得手臂的平抬幅度小到几乎为0,只能进行基础的前后摆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铲斗机械臂部分因为格斗和变形需求,设计有四处可动关节,从而实现了手臂部分的完美展开,只是手腕处需要单独安装手型。

但是机械臂的可动关节全部都是转轴关节,塑料和塑料之间磨损非常大,把玩了没几次后,该机械臂整体就变得非常松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臂和手腕处均设计有可动机构,可以较大幅度得进行曲肘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节展示

车头部分为上下合结构,而车头所搭载的铲斗基座和部分正面装甲则是通过卡槽的方式单独安装的。

车头正面的细节非常多,各种维护盖板、管路组件都有刻画,相当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身两侧,铲斗组件上的桁条细节也是有大量刻画的。

铲斗与机械臂的连接点也有设计盖板分件来进行掩盖,相当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铁色的炮台部分,也就是MS状态的半个躯干,是有单独分色的。

虽然通体黑色,但该部分的分件也是很精细的。整个组件是依据装甲轮廓所设计的上下结构,头部眼罩和两侧的排气格栅也有单独的分件,以保证整体的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侧的铲斗机械臂和外围的侧装甲也都是有各自的组成部分,通过PC件连接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台后侧,处于车尾上方的吊架机构也有对应的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身与炮台的连接部分虽然在正常视角下是看不到的,但该处也做了细节刻画,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车尾部分微微露出的发动机舱的细节则更为惊艳,这是在同时期的高达系模型中绝对不会有的刻画,这也是EX系列贴近于军模风格的最好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尾左侧可以看到有一具小型吊车组件,缆绳部分也有用软胶材质来制作,但该吊车组件是无法展开的,有一些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尾右侧则挂载有一把扎古机枪,不过这把机枪只是一个装饰品,实际使用的扎古机枪是另外开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尾后部的细节也相当丰富,一些牵引挂点还有单独分件,锐度颇高。不过因为是小零件的关系,比较容易遗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管前端也是有单独分件的,安装时需要注意角度,以免歪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炮管则为上下合结构,组合缝有一些明显,需要做无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台上的排气格栅、特种弹发射架、握把格栅等细节均有刻画,左右的两个瞄准镜也是单独分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头、车身和车尾的侧装甲基本都是采用了卡槽的连接方式,可靠性也还行。

侧装甲部分虽然都是一整块零件,但刻线深度相当到位,那种装甲割裂感也还是能体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身侧装甲上的特种弹发射器也是单独分件的,锐度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尾侧装甲上的伸缩工作梯,以及全部车轮的轮毂细节也都有对应的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底部分的细节就相对少了一些,这就有点偷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履带部分虽然是软胶材质,但细节方面并未拉下,链条和受力板等部件均有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转换为MS状态后,该处的三角形零件即被拆除,不过可以看到内侧的细节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头部盖板打开后,即可看到独眼监视器,该监视器为无色透明件,需要自行涂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躯干部分也都有对应的分件切割,来还原军绿色和黑铁色的分色设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的轮廓和线条也是非常充足的,机械感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肩膀与手臂那机械杆式的连接方式被直接还原了出来,还是很不错的。

手臂部分虽然是左右合,但精度尚可,合缝也没有到呛眼睛的地步,但有需求的人还是可以做个无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变为MS状态后,炮台后部的吊架组件也需要通过替换插拔的方式来实现整体拔高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件展示

套件中一共给了两把扎古机枪,分别用于实际使用和挂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鼓组件安装在侧面的这一把机枪便是实际使用的那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鼓部分可拆卸,前握把也有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鼓还可以挂载在车身外侧装甲的里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件中一共给了三个手型,分别是左右持枪手和左握拳手。

虽然有左右持枪手,但套件中只给了一把可使用的机枪,如果要还原封绘上的双持造型,即需要从HG扎古II手中再多拿一把机枪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大部分军模一样,套件中也给了五个小兵人,细节刻画还是不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OSE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总结:

虽然同样是1/144的产品,但HG和EX模型的定位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比起组装的便捷性,EX模型更加注重于精密细节的刻画,整体风格也更贴近于军模产品,这几点在斗狼这台EX的末期产品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整体的造型是相当到位的,无论是扁平的坦克状态还是更具立体感的MS状态,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本体的分件设计也是相当出彩的,所有的零件基本上都是按照装甲模块来切割设计的,部分叠加状态的装甲也有对应的分件还原,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表现都是十足的,即便是素组状态,也很难看到令人不悦的明显合缝。全身上下大量的细节同样相当精彩,这些细节的刻画深度也是到位的,即便是同一块零件,上面的装甲割裂感也非常强,并不会有那种糊成一团的感觉,一些小机构也采用了单独分件的形式以增加锐度。

其实相比于EX的同系列产品来说,这台斗狼也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由于各个分色都有对应的分件切割,仅仅是简单素组就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效果,虽然斗狼本身的颜色就不复杂,但这和以往EX简单粗暴的分色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MS和坦克之间的模式转换是需要依靠替换件来实现的,虽然失去了一定的乐趣性,但这也是EX系列注重造型还原的典型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虑到变形把玩时会经常拆装的关系,车头、车身和车尾的连接插销并不是非常紧实,相反还有一点松弛,拿在手里会有一点晃。虽然这避免了插销过紧所可能导致的断裂问题,但也降低了成品的整体手感,我个人是比较在意这个问题的。

虽然躯干和肩膀都是有对应的球关连接的,但由于缺乏更加合适的关节机构,这两个部分的可动性也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状态,毕竟定位上就是一个静态模型而已,确实是不能要求太多。履带也是完全固定在车轮上不可以活动的,且使用的是较为方便的整体式的软胶履带,在这一点上我倒是比较赞同设计组的做法,因为卡扣式的组合履带在处理水口和安装方面确实非常繁琐,而且在同系列的马哲兰坦克套件中的表现也比较一般。

说实话,虽然这两年我也玩了不少EX的套件了,但这台斗狼依然是能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感。客观来说,6800日元的定价放到现在也算是比较昂贵的,更别说当初了。估计是考虑到受众情况的关系,该套件也没办法像HG一样完全铺开,以数量压制价格。但其实际表现确实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各个板件的细节质量也是非常棒的,这个开模成本绝对是不低的,贵也是有贵的道理的。

虽然斗狼刚刚再版了一波,但出货量似乎还远没有到能把价格压下去的样子,各位同仁玩家还是要量力而行啊。

以上便是EX 斗狼的完整测评,希望能对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帮助吧。

阿宅点评:原来这个再版了呀,但是没看有货哦,好价的可以考虑入手,EX都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