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20世纪初,是一个各种主义横行的世纪,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横行,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经历了欧风美雨的知识分子,开始进入迷幻状态,并迅速皈依,作为当时知识的载体,他们又传给其他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被遮掩在时代主义的迷雾中,沉溺自身。在那个各种思潮涌动的年代,他们依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为所惑,并透过时代的慧眼,洞穿各种迷惑性的“主义”,甚至迷魅魍魉。

比如胡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当时人们迷信各种主义和抽象名词,已经28周岁的胡适先生却大声疾呼,呼唤人们从抽象名词的迷信中解脱传来。

胡适承认可能有一部分的真理,但他毫不掩饰地认为:抽象名词具有神秘性,人类对于神秘性的东西向来崇拜,但这是人类极其被利用的一个缺陷,甚至说是愚昧性。

民国八年(1919年)8月24日,胡适提笔在《每周评论》第36号上发表文章《三论问题与主义》中写道:

因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几个抽象名词骗去赴汤蹈火,牵去为牛为马,为鱼为肉。历史上许多奸雄政客,懂得人类有这一种劣根性,故往往用一些好听的抽象名词,来哄骗大多数的人民,去替他们争权夺利,去做他们的牺牲。

不要说别的,试看一个“忠”字,一个“节”字,害死了多少中国人?试看现今世界上多少黑暗无人道的制度,哪一件不是全靠几个抽象名词,在那里替他做护法门神的?人类受这种劣根性的遗毒,也尽够了。

胡适表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应该可怜人类的弱点,打破他们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使他们以后不容易受这种抽象的名词的欺骗。”

传道受业解惑也。胡适也对人类的“弱点”授之以渔,那么,他的总答案是:

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少谈些抽象的主义。

并且胡适进一步表明: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

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
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
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按照这个方法论,人类才能渐渐养成“创造的思想力”,“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

胡适先生这篇文章已经过去104年了,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不已,这种方法论对于青年的价值观依然具有指导和重塑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适的文章从来都是力求浅白清晰,道理严密,而且有分析,有建议,有方法论。他写完文章后,总是问别人能否一眼看明白,不明白继续修改,务必使文章一看就懂。胡适说:文章和字让人一看就懂,是对人的尊重。

但是,胡适也表示:他的文章优点是浅白,缺点是缺乏深刻。但是他的思想并不浅白,而且这也不是他的关怀所在。

要论影响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三位学人,最有力者,莫过于胡适、陈独秀和鲁迅。陈独秀的应该是比较深,也可以说是激烈的代表;鲁迅较为深沉,有着更为深刻的反省,但是他的思想资源比较有限。

而且鲁迅的思想更多是在于破坏性,而非建设性。他对社会的阴暗面极为洞察,具有破坏作用,但对于一个社会完结后,社会如何建设,这时鲁迅思想是缺乏的。

而胡适,更多的是在于建设性,对于一个现代社会如何重塑,胡适的思想健康些,意义也在于此。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交流和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