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田静。

为了让小孩乖乖听话,不少家长开过这样的玩笑:

“你是我在街边捡的。”

可是这一句轻飘飘的玩笑,却是十几万被父母遗弃的女孩,人生真实的起点。

她们中的一部分,被外国家庭领养。

有人羡慕她们的“翻身”,以为她们过上了不愁吃穿、父母疼爱的好日子。

但事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女孩们

从1992年到2015年,开放涉外收养后,中国至少有15万儿童被送养到海外。

其中,大多数是遭遗弃的女婴。

这些嗷嗷待哺的新生命,在街道旁、绿化带边、大桥上被人发现。

守护她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单薄的衣服,和破旧的纸箱。

2004年,一个广东女孩,在出生当天,就被丢在了广东化州繁华的民主路上。

好心人将她送进了儿童福利机构,她才得以保住性命。

不久后,她被一对夫妻收养,成为了他们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洛伊被收养 | 图源:纪录片《找寻》

克洛伊,是女孩的新名字。

和普通被收养的情况不同,克洛伊的父母是外国人,居住在美国西雅图。

作为社区极少数的亚洲面孔,克洛伊的存在,格外引人注目。

尽管养父母和家族中的其他亲戚,从未吝啬过对克洛伊的爱。

但和家人在外表上的巨大差异,让克洛伊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洛伊和她的白人家庭 | 图源:纪录片《找寻》

七年级的时候,克洛伊被父母带去做了基因检测。

检测的结果,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基因库里还有两位,和克洛伊有血缘关系的人,她们是克洛伊的表姐,年龄相仿,也在美国生活。

根据数据显示,克洛伊和其中一位女孩莉莉,有至少8个共同亲戚。

更巧的是,她们甚至曾在同一家福利机构生活过,前后仅相差了一两年。

但克洛伊很快意识到,这些巧合并不值得庆幸。

这代表着另外两个女孩,和自己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都曾被遗弃,而后被白人家庭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位女孩每天通过视频交流:克洛伊(上),莎蒂(左下),莉莉(右下) | 图源:纪录片《找寻》

三个女孩很快取得了联系,成为了彼此最默契的挚友。

出身和成长环境的割裂,伴随而来的巨大疏离感,都曾让她们感到迷茫。

她们一页页地翻着家族相册,听着母亲逐个介绍,却无法将自己代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份的疏离感 | 图源:纪录片《找寻》

由外貌和身份衍生的恶意,她们感同身受。

遭到刻薄的同学排挤,嘲笑是“洋派中国人”,被贴上“香蕉人”的标签;

和最好的朋友发生矛盾时,对方脱口而出“父母不要你了”。

她们被出生的地方丢弃,又被成长的环境推开,在夹缝中努力找寻自我。

一次次的交流过后,那些她们压抑多年,难以被家人理解的痛苦,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们讲述自己被歧视的经历 | 图源:纪录片《找寻》

她们总会设想,如果自己没有被丢弃,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会是怎样的光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发现了一所寻亲机构,专门帮助在海外的领养儿寻找亲生父母。

尽管成功匹配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或许,能成为开启过往的一把钥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为什么不要我?”

莉莉,是三个女孩里年龄最大的。

被名牌大学录取后,接受了一场手术:下颌整形。

她的下颌有着明显凸出的缺陷,整形手术带给了她自信,也让她隐隐有些担忧。

毕竟,那是遗传自亲生父母的特征,是她和他们的链接。

在中国仅仅待过短暂的13个月,但她依旧想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因为她不想在身份的迷失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接受下颌整形手术的莉莉 | 图源:纪录片《找寻》

虽然对自己之前的人生好奇,但对于寻根,三位女孩仍有些纠结和不安。

她们想知道真相,却又害怕真相太重,会压垮她们现在平静的生活。

尽管养父母总是安慰女孩们,她们的亲生父母可能是迫于客观情况,才忍痛分离,内心肯定还是爱她们的。

但万一,是别的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洛伊害怕知道真相 | 图源:纪录片《找寻》

经受了内心的挣扎,她们还是咬咬牙,联系上了寻亲机构。家谱研究员刘好,接受了她们的委托。

除了在社交媒体和电视上发布广告,探访医院和孤儿院,刘好还会通过政府和医疗记录进行筛选。

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手段后,事情迎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几个曾丢弃过孩子的人,顺着发布的信息找到了刘好。

他们中有人住在农村,生养了六个小孩,交不起六万元的超生罚款。

于是趁着凌晨四五点的夜色,将女儿放在了人民医院门口,又把300元和写了出生日期的纸条塞进襁褓。

有人提前知道了婴儿的性别,想要堕胎却又担心身体经受不住,只好生下来再丢弃。

他们和刘好诉说着自己的后悔,希望能早日和女儿团聚。

最终,匹配还是失败了。

这几对夫妻里,没有三位女孩的亲生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遗弃的女孩们 | 图源:纪录片《找寻》

一次次没有结果的找寻,却愈发激起了三位女孩对于故土的向往。

2019年寒假,她们启程来到中国,兜兜转转回到了人生的起点。

她们拜访了生活过的儿童福利院,见到了曾经照顾过她们的热心阿姨们。

这曾是她们人生的一部分,但因为当时年龄太小,记忆早已随着环境的改变消逝。

眼前的一切,和她们息息相关。可悲的是,她们却仍像是在旁观他人的故事。

三位女孩小心翼翼地抱起福利院里的小孩子。

那是她们过去的缩影,也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她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们回到原点,却恍若隔世 | 图源:纪录片《找寻》

在刘好的陪伴下,她们见到了那些也在寻找女儿的父母们。

尽管没有匹配成功,但他们各自拥有一半的故事。

窥见故事另一半大致的形状,也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心理安慰。

回国之后,她们努力学习中文,一点点熟悉故土的文化。

有了彼此的支撑,或许她们能减少一些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必要的赌局

《找寻》的导演阿曼达·丽皮兹,是克洛伊的姑姑。

深入了解了侄女的故事后,她决定用镜头将这群女孩的经历记录下来。

同样被记录下来的,还有镜头里其他女性的身影。

这群女性的存在,接力补全了被领养的女孩们的人生缺憾。

在儿童福利院最忙的那几年,每个角落都是床,一个房间甚至容纳了几十个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儿童福利机构工作的阿姨们 | 图源:纪录片《找寻》

但因为人手不足,一个房间只有一两个阿姨负责。

她们最大程度利用着极有限的资源,尽力地照顾着每一个小孩。

前来领养的人,曾在婴儿的手脚上发现了疑似虐待的绑痕。

仔细询问后才得知,房间里的暖气不够,阿姨们只好夜晚将婴儿的手脚绑住,防止婴儿踢掉被子着了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替弃婴担忧的阿姨们 | 图源:纪录片《找寻》

而寻亲组织的负责人刘好,在被询问为何要选择这份职业时,回忆过往忍不住哭了出来。

原来,她在出生时,因为是个女孩,差点被父亲丢掉。

自身的难过经历,让刘好萌发了帮助被遗弃的女孩的想法。

相似的女性困境,女性独有的经历,将她们紧紧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亲组织的负责人刘好差点被父亲丢掉 | 图源:纪录片《找寻》

《找寻》上映后,三位女孩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其他被收养者的信件。

还有无数个她们,活在错位的人生轨迹里。

去年的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决赛冠军,加拿大华裔选手玛姬·麦克尼尔,也是她们的一员。

她曾被遗弃在江西九江,后来和妹妹被一个加拿大家庭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遗弃的江西女孩夺得奥运会冠军 | 图源:微博@咪咕体育

体操世锦赛的摩根·赫德、全美竞标赛平衡木冠军卡拉·艾克等女孩,

都曾在不同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后,经由媒体报道,向公众掀开了她们的身世。

这些亮眼的成功光环,让许多人以为,被领养是逆天改命的幸运。

殊不知,另一群不幸的女孩,正发出撕裂的痛苦,和暗处的呼救。

2014年,被领养到美国俄亥俄州的华裔女孩艾米丽,在无止境的歧视和排挤中,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今年,一名19岁的华裔女孩,将自己的养父母告上法庭。

她常年被关在地下室,拴着狗链,被迫吃呕吐物。

她们的经历,并非罕见的个例。

领养后被虐待、性侵,甚至被锁进地下室当性奴,也让部分女孩在幼童时期,就堕入绝望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遗弃的女孩们渴望得到亲生父母的爱 | 图源:纪录片《找寻》

这些被遗弃的女孩们,被世界各地的家庭领养。

截止2023年,根据美国国务院官网发布的数据,仅美国一个国家,总共收养了82658名来自中国的婴幼儿。

其中84.1%是女性。

除了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独生子女政策,养不起小孩的贫穷家庭的无奈,以及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等等。

多重因素互相叠加,永久改变了女孩们的人生。

从出生起,她们就被强制参加了一场豪赌,一场用命做赌注的豪赌。

而决定她们输赢的关键,是不可控的人性。

可这本是一场非必要的赌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们的美好愿景 | 图源:纪录片《找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