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形成网络完善、规范有序、循环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在此背景下,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工作,对于全面推进汽车电动化、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国家政策框架不断趋于成熟,相关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整体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技术装备、回收网络、政策体系等方面仍待完善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看来,一是回收利用政策约束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条款和技术标准不够细化,导致相关条款难以落地实施。一方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无强制约束性,虽然规定了车企承担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出售后,动力电池所有权在消费者手中,车企无权进行回收。另一方面,目前退役电池的技术标准覆盖范围较为全面,但细化程度不够,仍存在不同制造商的电池组规格、型号不同,梯次利用重组不规范等现象。
二是电池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网络不健全可能导致电池回收效率低下,影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体看来,一方面,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一万多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但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建设成本高、网点使用率低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电池回收渠道混乱,尚未形成有效监督机制,部分企业采取“价高者得”的竞争方式,大量电池流入“黑作坊”,正规企业回收电池数量不及预期。
三是电池回收工艺水平落后。回收工艺水平不足可能导致金属回收率偏低或产生额外能耗,影响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例如,在预处理方面,目前电池包采用机械设备配合人工拆解,效率较差且有安全隐患。在梯次利用方面,电量衰减机理和重组技术等关键性技术还需突破;在再生利用方面,前端预处理工艺多采用整体破碎方式,黑粉杂质多,锂回收率不理想;后端冶炼工艺采用湿法回收技术,能耗高且易造成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