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只要持续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如毒株监测、院感防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等,即便新冠病毒一直存在,我们也将回归正常生活。”

撰文 |医学界

“新冠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还需要加强监测,每个个体仍需要继续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近日,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1]。

在曾光教授接受采访的当天,2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尽管各省份上报的新冠阳性病例数持续下降,但2月份以来,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2月16达10720例[2]。

事实上,在我国顺利度过首轮感染高峰后,关于“新冠病毒”的讨论似乎消失了,旅游业、餐饮业强势回暖,生活正在回归3年前的模样。可与此同时,最新披露的数据又时刻提醒我们,新冠病毒没有消失,又或者说,它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

“可以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在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梁万年教授强调,感染在我们国家来看,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3]。

如何理解“基本结束,又不是完全结束”?我们还会迎来下一轮疫情吗?若未来新冠病毒真的长期与人类共存,又该如何应对?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韩明锋教授对“医学界”表示,疫情防控工作还没有结束,管理者和公众仍需对新冠病毒保持警惕。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是阜阳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定点救治医院,也是安徽省新冠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病例四大救治基地之一,在第一波大规模感染潮中,身为医院管理者、同时又是呼吸病学界领域资深专家的韩明锋教授,总结出了一系列救治措施和管理心得,他告诉“医学界”,“警惕不是恐慌,目前来看,只要持续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比如毒株监测、院感防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等,即便新冠病毒一直存在,我们也将回归正常生活。”

以下为韩明锋教授的专业见解:

疫情流行是否会成为常态?

医学界:在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梁万年教授指出,“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如何理解这句话?新冠病毒还会有下一波流行么?

韩明锋:首先要明确,自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的大规模新冠病毒感染潮后,目前全国疫情已经处于平稳期。人自然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要高于疫苗接种,再加上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本就很高,人群已经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屏障,群体免疫屏障已经建立。

但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人至今未感染新冠病毒。同时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所产生的免疫保护水平都会逐渐下降,未来还会出现“易感人群”。有专家推测,今年4月到6月还有可能会迎来第二波感染高峰。

事实上,每个人体内形成的免疫水平都不同,感染时间也有早晚,我们所谓的“易感人群”在时间可能是被随机打乱的,短期内迅速形成感染高峰的可能性不大。

加上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已经有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下一轮疫情即使会来,但我认为并不会形成较大的感染规模,主要以“点状”的局部地区散发,无需恐慌。

医学界:近日,杭州学校新冠疫情致停课同样被广泛关注,有专家表示,这代表着首轮感染后拖尾的“次峰”。你认为目前疫情可能具备哪些特点?特定场合下的小范围感染会是疫情常态吗?

韩明锋:目前正处于冬春季节交替之际,是多种冬春季传染病流行的叠加期,例如流感、新冠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等。实际上每年的这个季节,一些婴幼儿、学龄儿童或老年人等都会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而导致冬春季传染病的发生。

近期,杭州一些中小学生突发新冠感染,这并不奇怪。根据国家疾控中心2月发布的报告,我国每天还有超5000人感染新冠病毒,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只是处于低流行水平。杭州市2所学校10余名学生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而且经调查发现,这些被感染的学生都是首次新冠病毒感染,这被认为是首轮感染后拖尾的“次峰”不一定完全准确,更不是二次感染高峰的到来。当前新冠疫情应该是局部的、零星的、散发的,不会形成太大规模。目前在一些特定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等,由于存在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不好、脆弱类人群较多、接触感染人员机会多,以及部分人员免疫保护不完善,很有可能会时不时出现局部疫情,这些无需过多担心。

医学界:你提到要重点关注儿童、老人群体,针对该人群,接下去如何具体地做好疫情防控?

韩明锋: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并没有结束,学校、养老机构等都是接下去要关注的重点场所。

首先是学校,国家非常重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防治疫情校园内传播,而且在首波疫情期间很多父母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孩子,结果这导致了儿童反而成了如今的“易感人群”——他们很多还未被感染。因此,在当前学校可以定期体温监测、抗原检测等,及时发现染疫儿童,并根据实际感染规模和有关防疫政策的要求,采取暂时停课等一系列措施,遏制病毒传播。另一方面,平时还要加强校园卫生健康宣教,比如勤洗手、重点场所规范佩戴口罩等。

老人本就是“脆弱人群”,他们不仅抵抗力较差,而且免疫屏障也不容易建立,而且体内的抗体水平衰退得更快,相对更容易发生感染,并在感染后还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该群体,一方面要继续提高疫苗加强针接种率,让他们的免疫保护水平得以维持。加强病情监测。同时,抗病毒药物的储备也很重要,能让老人在感染后及时得到有效的对因治疗。

新变异株接连出现,“平稳期”要做好哪些准备?

医学界:目前我国疫情处于平稳期,按照首轮疫情的防治经验,有人认为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做好医疗资源的储备,你如何分析这一说法?

韩明锋: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承认在首轮疫情到来时,医疗系统的准备其实是不足的,比如呼吸机、高流量吸氧等医疗设备不够,绝大部分医院出现床位紧张,当然也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储备不足。

庆幸的是,我们很快弥补了短板,如今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做好了基础资源的储备,包括ICU病房、隔离病区、抗病毒药物等,这些资源会持续保持“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为下一轮新冠疫情做准备。

其中,抗病毒药物的储备非常关键,它能极大降低新冠造成的健康威胁,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数。我们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把抗病毒治疗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缩短发热时间,减少重症,减少死亡。

比如国产的阿兹夫定,我们在首轮疫情中观察到,治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也要强调,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不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还需尽早治疗,根据具体感染情况,有时甚至要适当延长疗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防止重症、死亡病例的出现。

目前来看,包括抗病毒药物在内,医疗机构只需做好常规救治物资储备,足以在未来应对零星散发的新冠病例,甚至所谓的二次感染高峰。

医学界:你提到阿兹夫定在上轮疫情中经受住了临床考验,能否具体分享下贵院使用这一药物的临床感受?

韩明锋:我们医院是市级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救治单位,物资、药物和设备都是优先保障的,首轮疫情中的资源储备非常充分。比如像阿兹夫定,在高峰时期医院一直保持在5000盒以上的库存量,保证每一位有需要的感染者都能及时用上。

根据我们的使用观察,尤其是在“核酸转阴”上,阿兹夫定明显缩短了发热时间、缩短了病毒核酸转阴的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加速了病情改善,并最终减少了重症病例,减少了死亡病例。这说明阿兹夫定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是肯定的,疗效和此前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当然,我们并未进行一些比对研究,一些进口的抗病毒药物也投入了临床,也发现有明确的抗病毒作用,但哪一款药物的获益更大,暂时缺乏系统的数据直接对比。

但从价格上看,阿兹夫定更便宜、更可及,适用人群也更广。医疗资源是有限的,新冠疫情如今已恢复乙类管理,今后可能还会有一定数量病例的出现。从这点来说,疗效明显、成本却更低的国产抗病毒口服药,我认为可能是医疗机构常规“战略物资”储备的首选。

医学界: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包括XBB在内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株,更早前,全球还流行过“双头犬”等毒株。你认为公众该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新毒株?如何应对?

韩明锋:根据中疾控2月18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像XBB、BQ.1等变异株均已流入我国,它们被认为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

可必须指出,新变异株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但不是恐慌。目前来看,这些变异株远不足以造成大规模疫情流行。一方面,新毒株仍属于奥密克戎株系,虽然发生了部分免疫逃逸,但总体免疫源性是有重叠的,大部分人目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效,短期内并不会重复感染。此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毒株毒力增强。

不管是奥密克戎新毒株,还是其他呼吸道病毒,传染病防控主要采取三个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

其中,包括佩戴口罩、疫情监测、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等,这些手段被证明能有效应对当下的疫情,而且对未来新毒株的预防、救治同样有效。

如何降低“长新冠”的发生率

医学界:目前国际媒体和世卫组织都还在持续关注“长新冠”(long covid),引发了不少民众的担忧,你如何看待“长新冠”?

韩明锋:长新冠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急性传染病有很多,例如急性甲肝、麻疹、腮腺炎、流脑等,感染者在康复后产生一些“长期症状”并不奇怪。但在我的印象中,像“长新冠”一样症状这么多、持续时间这么长的,实属少见。

根据目前的各类研究,新冠病毒对人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会在体内引起炎症反应,从而造成人体的“免疫攻击”,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另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系统......应该说“长新冠”几乎涉及人全身,多系统的方方面面。

比较遗憾的是,全球对“长新冠”的认识仍在探索之中,不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式,甚至从原理上“长新冠”的发生机制都未形成明确共识。

我国刚走出第一波疫情,时间太短,“长新冠”的比例、症状等数据还需要持续观察与统计。我们医院接下去也准备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体检,并针对性地加入心肌酶检测,尽早总结新冠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影响。

对于公众来说,若恢复期频繁出现不适,应该积极就医,遵从医嘱,采取对症治疗或康复的手段。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结构,保证休息时间,尽可能促进机体恢复,降低“长新冠”的概率或影响。

医学界:在你看来,医疗机构该如何帮助感染者,避免或减轻“长新冠”症状?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能否起到效果?

韩明锋: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我们特别强调“三抗”措施。首先是“抗病毒”,其次是“抗炎”,还有“抗凝”。在高危病人处于“轻症期”时,主动、早期、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以阻止病情恶化。很多研究都表明,发生“长新冠”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和感染者感染期的病情有很大关联。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尤其是对于老人、免疫低下等高危人群,若在感染早期跟进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兹夫定等,及时清除体内的新冠病毒,缩短病程,避免疾病向重症发展,那康复后“长新冠”的发生率也可能更低。

医学界: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大流行,你认为学界从中汲取了哪些经验和教训?未来,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传染病防治的发展?

韩明锋:新冠疫情是一场重大、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它暴露了全球在医疗、公卫体系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我国也不例外,这三年里我们观察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疫情初期准备不足等。

此外,我国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相比海外,动作还是慢了些。试想,如果能更早地开发出国产抗新冠病毒药物,并在“放开”前就让医疗机构做好储备,那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得多。

但无论如何,首轮新冠大流行已经结束了,我们也有了更充足的经验,足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新冠疫情局部流行。目前,国家还在持续推进传染病防治和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相信伴随着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未来无论是应对新冠,还是任何一种新的传染病,我们都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每日新增阳性5000例以上,新增2例变异株,曾光:新冠并没有消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221836022851772&wfr=spider&for=pc

[2]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18_263807.html

[3]近期引发新一轮疫情规模流行可能性较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72637284395615&wfr=spider&for=pc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