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一流”政策实施6年了,大家还在提985、211

虽然“双一流”从201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6年了,但是民间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还是985和211,大部分中国民众对985、211熟知,哪怕文化水平不高的也能知道哪些高校是985;
虽然官方的人才引进和选调已经全面使用“双一流”标准,但是“双一流”并没有耳熟能详,大家还是在提985和211,今天小博就来给大家剖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一、为什么第二轮双一流不区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85、211的提法依旧很盛行,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准,具有区分度,第一轮“双一流”其实也是具有区分度的,但是到了第二轮的时候,147所高校同程双一流,而这些学校内部水平差异也很大,这就造成了大家认知上的迷惘,所以大家还倾向于用985和211。

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时候,基本要求是既要继承原“985”和“211”的建设基础,又要增加活力和动力,所以区分了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其中双一流大学更是分为A类和B类,B类是办学水平和A类尚且存在差距的一流大学,B类包括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但是第一轮建设之后发现,很多高校对“双一流”理解不到位,还是求大求全,尤其是B类高校想升A,一流学科高校想升B,这样就违背了一开始想发展高峰学科的初心,造成了重复建设。
基于此,第二轮双一流学科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AB已经被取消;
然而,这造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大家没办法区分高校实力了,因为147所高校都是双一流,和原来的39所985,115所211相比,147所不作区分的双一流给家长择校带来了困难,所以大家还是倾向于用985和211来进行代称。

二、原985和211没有下车的高校

双一流在理论上给了很多地方高校机会,在认定遴选的时候,标准对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是一视同仁的,而且打破了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然而,实际上上车了就基本上很难下车,因为学科建设需要沉淀,短期的5年很难看出来成效,所以专家认为首轮“双一流”已经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本体系,所以第二轮不搞大进大出。在这样的原则引领下,实际上造成了上车之后就固化身份,下车几率非常小。

虽然“双一流”强调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各地人才引进纷纷以“双一流”作为基本标准,事实上起到了一定划分的结果。例如各地的选调,都把双一流大学A类(原985高校)作为引才依据,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的一流学科也纳入人才选拔范围。
基于此,很多人也就不区分985、211和双一流的区别了,因为985和211高校都是双一流,但是“双一流”高校却不是985和211,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还是习惯于用985和211。

三、“双一流”政策给原来的211高校造成了较大的政策红利消减

“双一流”政策对于211高校的非一流学科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打个比方,以前人才引进,很多211高校的学生也能够进来,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要求只有211高校的“双一流”学科才有机会进入人才引进政策范围,卡的比较严,因此对于几乎所有211高校的非一流学科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小的。
但是,这项政策对于非211的新晋一流学科高校来说是很有裨益的。例如,新晋双一流高校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在2015年之前,在不少省份也是本二批次招生,和省内的西南交通大学水平差距较大,但是自从双一流实施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家定位上已经没有区别。
成都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西南交通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这三个学科在引才方面不作区别,但是如果不是这三个学科的学生,基本上享受不到政策红利。

尤其是类似于西南交通大学这样的强势211高校,现在和以前不如自己的西南石油、成都理工平起平坐,学生心里面难免会有微词;类似的现象可以类别到天津的天津工业大学,南京的南京林业大学,广东的广州医科大学,浙江的宁波大学等高校身上。
此外,很多211高校的非双一流学科其实也很强,例如南京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苏州大学的法学、经济学等,上海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其实都不比各自高校的双一流学科差。
综合原因影响下,大家还是愿意提211。

四、双一流学科里面哪个门类最多,什么样的学科以后有机会进入双一流?

第二轮双一流相比于第一轮双一流,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新增的一流学科,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这个学科是现在急需的学科,学科方向与现在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比较匹配;二是学科水平高;可以看到,建设学科单单水平高还不行,你还得是国家急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水平不错的财经、师范高校没有入选抑或是新增学科很少,因为这些高校的学科并非是那么被急需。
在第二轮入选的433个“双一流”学科中,文科(哲学社会科学)仅有92个上榜,占总“双一流”学科比重为21%,而工程类学科高达180个,数理生化等基础性学科也有59个。就单个学科来看,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榜数量高达30个,化学高达22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材料科学”并非大家所说的天坑专业,它只是科研型专业,当你往上读的时候,你就有更好的未来和前景。

因此对于网友热议的东北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大学,小博认为进入双一流的几率很小。

因为东北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现在已经有8所高校进入名单了,分别是人大、央财、对外经贸、南开、辽大、复旦、上财和西南财大,再新增的概率不大;
至于浙江工业大学的强势学科化工,目前已经有9所高校的学科入选了,分别是北化、天大、太原理工大学、大工、上交、华理、南大、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长三角地区已经有3所高校布局了,而且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工还强于浙工大,所以浙工大很难突围;
扬州大学最强学科是兽医学,这个学科虽然也重要,但是不可否认地是,它在战略定位中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高。
江苏大学有机会进入双一流学科的是农业工程,但是目前该学科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进入,华东地区已经布局了浙大,而且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也不错,吉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强于江苏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和江苏大学也有一较高下的实力,所以很难突围,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五、如何真正做到不给各个高校区分“三六九等”?

第一,人才引进上,可以按照一流学科来引进人才,但不能全然按照那个名单来,因为地方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都是一流学科。而且如果仅仅按照一流学科来引进人才,这对原来的211高校是很大的打击,因为985高校的所有专业还是能参加选调和人才引进的,但是211高校的学生只有211高校那为数不多的双一流学科才能够参加。
第二,给各个普通高校增加推免资格,这样能促进高校之间的流通,让更多地方高校的学生进入985、211高校就读。现在拥有推免资格的高校还不多,未来需要给各个地方高校增加。
第三,双一流要真正做到动态调整,而不只是名义上的动态调整,真正做到能上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