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国重器的功勋伟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他的赫赫功劳无人知晓,而他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委屈。

然而,相较于那些名垂青史的国家栋梁,他隐姓埋名30年曾被误解为不孝子,女儿戏谑他回家像做客,直到90多岁才走入公众视线。

2021年,郑晓龙导演将他的故事拍成电视剧《功勋》中的一个单元,而他的名字也终于能传遍华夏。

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旭华,1924年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父亲是远近闻名的乡医,那时候他还叫黄绍强。因为父亲的关系,黄旭华家境还算殷实,兄弟几个都有条件读书,中学时期便开始外出求学。

当时已经发生了七七事变,等他上高中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全国各地打响,黄旭华所在的聿怀中学被迫停课,沿海战事一触即发。

无奈之下,黄旭华只得前往桂林投奔大哥,在桂林中学读完了高中,并在此期间为自己改名黄旭华。

少年时期的黄旭华在战火纷飞之中看到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状,心里憋着一口恶气,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我们没有那么高级的飞机大炮潜艇,所以这些外来侵略者才敢在我们的地盘上烧杀掠夺。

1944年,黄旭华从桂林一路躲着轰炸,有时候甚至要睡到山洞里,最终提心吊胆地来到重庆。

在此之前黄旭华一直想要学医,回家继承父亲的衣钵,但是他亲眼目睹何谓“落后就要挨打”后,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重型武器。

最终黄旭华放弃了医学院,进入上海交大造船系,并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然而国家领导人们却没有停下脚步。在全球重工业、核武器等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在核潜艇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甚至连基本的技术原理都搞不明白,这成了大家心头的重任。

而此时的黄旭华,正辗转于上海海运局、港务局、船舶工业管理局等单位,1956年与李世英结婚,1958年调任北京海军,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而当时这个研究室一共只有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最初大家依旧期待能从国外学习到制造技术,并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国家领导人还向他提及此事,没想到却遭到了对方的嘲讽,他声称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核潜艇。

研究所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满腔愤怒,发誓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随后,他们就把所有心思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发中。

没有资料,他们就去翻国外的杂志期刊,倾尽所能地寻找保密级别较高的论文,从碎片信息里挑选数据资料,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拼凑出整个技术体系,但是却无法验证是否正确。

而且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黄旭华发现大家之前把事情想简单了,原本以为核潜艇就是潜艇加一个核反应堆,但是后来发现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潜艇的吨位、能下沉的极限、自持力、航速等等这些数据之间的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不能有丝毫差池,可是黄旭华他们却无从下手。

后来,他们幸运地搞到两个美国产核潜艇玩具模型,是按照“华盛顿”号的样子制作的,黄旭华他们把这个模型拆了拼拼了拆,反反复复研究了许多遍,终于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零件都跟此前的理论研究对上了号,这就证实了他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这让大家信心倍增。

核潜艇的研究基地需要在深海海域,还要保证安全性和机密性,最后研究所在黄海和东海中间找到了一座无名小岛葫芦岛,这里荒无人烟,没有卫星信号,没有地图标注。

随后,所有人把自己隐藏在这座小岛上,留给外界的只有一个神秘的145号信箱,靠伪装成渔民撑渔船往来陆地采购补给交接重要信息资料。

在这里,所有的研究都是从零开始,没有数据就自己测算,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基建五项工作同步推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推进节奏。

在那个年代,黄旭华他们根本没有计算机,甚至连一个电子计算器都没有,大家用的都是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黄旭华把人分成两组,同样的内容一起计算,只要两边结果不一致,就一起从头算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潜艇的研究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重心和重量,这直接关系到潜艇下水之后不沉。这方面谁都没有经验,但这丝毫难不倒黄旭华他们,没有巧方法那就用笨方法,他们在船边上放了一台磅秤,所有上下船的东西都要过秤记录数据,再用这些数据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测算,确定材料的重量。

黄旭华他们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和方法,跟时间赛跑跟国际形势赛跑,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之下,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造出了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长征一号,经过不断调试后正式下水。

1970年,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序列,我国也顺势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从零到一,从有到无,黄旭华他们验证了何为中国速度。

1980年,第二艘弹道核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我国核潜艇的研究和发展速度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然而在黄旭华看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放眼全球所有国家都在进行核潜艇核武器的研究,而中国的起步已经很晚,想要迎头赶上必须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他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稳稳的扛在肩上记在心里。

黄旭华始终记得从第一代核潜艇下水服役开始,一直没有做过深潜极限试验,但这却是检验核潜艇综合性能和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一百多米长的核潜艇下潜到水下百米的时候,每一个巴掌大的面积都要承受几吨重的压力,这就要求每一个焊接点位,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丝毫问题,否则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根据历史记载,美国曾有一艘名为“ 长尾鲨” 号的核潜艇,在1967年做深潜试验的时候失败沉没,艇上160名士兵无一生还,而且他们下潜的深度才刚刚到200米。

如此惨痛的教训让很多国家对深浅极限试验心有余悸,但是黄旭华却觉得这个试验势在必行。

1988年,404号核潜艇在交付海军之前实施深浅极限试验,当这个消息公布之后,很多随艇人员都表现得非常焦虑,甚至有人开始给家里写遗书,毕竟有“长尾鲨”的前车之鉴,谁也无法保证这次大家能平安上岸。

见到如此情境,黄旭华当即提出自己会跟他们一起下艇,这样才能收集到一手数据,而且他对中国制造的核潜艇非常有信心。

就这样,64岁的黄旭华跟着核潜艇一起,从100米到110米,再到250米,一米一米下沉,不急不躁。

当潜艇下降到300米左右的时候,钢板开始发出刺耳的响声,潜艇的顶棚被水压得变形,发出咔咔的响声,所有人都紧张地屏住呼吸,而黄旭华却在冷静地记录着数据,并且告诉大家这都是正常现象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最后404号顺利完成了深浅极限试验,从几百米深的海底一米一米返回了海面,艇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中国自主研发核潜艇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直到闯过这一关,黄旭华才终于能给家人一个交代。在此之前,他可是整整30年没有回过老家一趟,甚至背着不孝子的罪名。

1957年春节黄旭华好不容易拿到假期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嘱咐他说,现在不打仗了,环境也好了,你要多回家看看,黄旭华频频点头答应。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转年刚回到上海,领导就让他陪着一起去北京出差,黄旭华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几件,就这样匆忙加入到核潜艇研究所。

后来,他带着妻子来到葫芦岛基地附近安了家,可是黄旭华多数时间都待在岛上很少回家,大女儿长大后还曾调侃黄旭华回家好像做客。

核潜艇的研究工作要严格保密,所以黄旭华不能向家里道明实情,只能用那个神秘的145号信箱给家里报平安。

然而家中来信却从一开始的惦念关切,慢慢变成了催促和怀疑,最后甚至变成了埋怨和斥责,而黄旭华能做的就只是告诉他们自己工作很忙,一切安好。

在此期间,父亲和哥哥先后重病离世,而黄旭华却没能回家见上他们最后一面,为此家里的亲戚和妹妹都骂他是个不孝子,但黄旭华却没办法解释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父母的亏欠,黄旭华作为丈夫和父亲也是有不少遗憾,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回家,妻子非常理解他的工作性质,从来没去打扰过。

两人一共生养了三个女儿都是妻子李世英一手带大的,每一次出状况黄旭华总是最后一个赶到的。

李世英曾经出过一次严重的车祸在医院昏迷了好几天,医生甚至想到了最坏的结果,黄旭华赶到的时候看着昏迷的妻子掩面痛哭,然而李世英醒过来后看见黄旭华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怎么来了,说了不要告诉你,那边离不开你。”

葫芦岛那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经常很长一段时间油腥都见不着,蔬菜也是少得可怜,但李世英从来不让黄旭华操心家里的事儿。

有一年冬天,大女儿上学路上不小心摔进雪坑里晕了过去,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她在雪坑里躺了好几个小时,被人发现的时候嘴唇已经青紫,浑身冰凉,整整昏迷了9天才苏醒过来,即便如此紧急的情况妻子也没去打扰他。

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描述了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无名英雄们,文中只提到一位黄总工程师,并没有黄旭华的名字,但是却写了他的妻子名叫李世英。

黄旭华将这份刊物寄回了家,母亲看完之后便确定这位黄总工程师就是自己的三儿子黄旭华,她把子女们都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要谅解要理解。

当年离家的时候黄旭华还是青年模样,然而30年后母子再相见,儿子已经是满头白发。

黄旭华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当然国家也没亏待他,2013年黄旭华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1年,郑晓龙导演把这位功勋人物的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功勋》中的一个篇章,这位90多岁老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他的赫赫功劳也为后辈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