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工人日报发文谈“银发红利”,称老年人群体中蕴含着丰富的潜能和广阔的市场,应该促进“低龄老年人”就业,实现“银发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日报提出建议:建立“低龄老年人”就业体系,做到“四个好”,既要让老年人有所成就,又要保证不挤占中青年就业岗位。

工人日报先天下之忧而忧,真叫人独怆然而涕下。但是广大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低龄老年人”的概念感到困惑,恳请该报翻译翻译,什么叫“低龄老年人”,什么叫“银发红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时候就轮到教授出场了。

汪泓教授肯定了工人日报“银发红利”的说法,对“低龄老年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汪泓不是一般人,buff叠满。1961年出生,没饿死,说明爸妈还是有点能耐的。正当上学的年龄赶上全国一盘棋,中小学应该是耽误了,有没有抽老师鞭子不得而知。

熬过青少年,汪泓的人生正式开挂。22岁大学留教,25岁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支部副书记,很快当了教授。做到支部总书记。

2000年后以高校为跳板,汪泓进入国家机器,现在是上海总工会副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泓教授作出进一步解释,称60岁到70岁之间的这些人算“年轻的老年人”,即工人日报所谓的“低龄老年人”。

汪泓称,这些“年轻的老年人”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红利”。因为我们社会老龄化较快,老年人口的比重急剧攀升,如何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创造更多新的社会价值,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汪泓注意到,我国的老年人群中,60到70岁的比重达到了55%,这些人还不算“太老”,还不全然是社会的负担,不完全靠养老金养活。

所以这些“年轻的老年人”就有潜力可挖。汪泓指出三点。

一个是“年轻老年人”可以参加老年文体活动,投身老年人教育事业,这些有助于社会市场的推动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个,“年轻的老年人”可以是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干活,还不要钱;可以处理社会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主力军。

最后,“年轻的老年人”有钱有闲,能够推动社会繁荣,也可以支援下一代过好日子。

于是汪泓教授得出结论,“银发红利”是块宝藏,这块“红利”用得好的话,能够创造许多新的社会价值。

对于这件事,我有三句话要说。

第一,人不是机器,总是需要休息的。年轻时候没接上班,拧了一辈子的螺丝钉,透支了30多年的肉体和精神,也算为民族崛起做过贡献了。老了,就放过人家吧。

第二、割韭菜可以,不要连根拔起。老年人攒的那点钱是养老钱,救命钱,这钱也惦记,是人不是人了?执意如此,就只能说“杀人诛心”了,割了老的,绝望了小的,谁还会信你们那套鬼话?

第三、在其位,当谋其政。工人日报也好,工会副主席也好,都是工人这头的,怎么老把工人当“红利”?不研究怎么提升工人待遇,保障工人休息娱乐,净琢磨怎么榨干身上那点劳动力!还银发“红利”,你怎么不当“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工人日报不说,教授汪泓不讲,许多小伙伴也是清楚的,中国的劳动者,尤其农村,活到老干到老,一辈子卖苦力。这是不公,这是造孽,是社会对他们的亏欠。把这些人当成“红利”,还堂而皇之地宣传出来,多少有点反人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