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城市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十余次提及淮安,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夜景 作者供图)
近年来,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紧抓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机遇,围绕遗产保护、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方面,启动实施了基本覆盖淮安全域的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致力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精华空间、美丽淮安高质量建设示范区、大运河沿线最美旅游目的地”,重现“壮丽东南第一州”繁华盛景。
焕发大运河文化遗产新生机
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延续传统格局,展现传统风貌,植入公共文化功能,引导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向开放、公共、积极的多元业态转变,全景展示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强化建章立制奠定保护基石。出台全国运河沿线城市第四部、江苏省首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提供法律遵循。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障。《泗州城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编制《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独立成章。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板闸遗址是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重大考古发现,投入2.7亿元建设板闸遗址公园加以保护利用。先后开展两批历史建筑普查,设立统一展示标识,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用好用活仁慈医院旧址、基隆东巷福音堂等文化遗产,活化解读工程,打造“扫码听故事,文物有话说”品牌,运用科技手段使文物开口说话。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对外开放,周桥大塘石工墙文物修缮展示,洪泽湖大堤列入国家水利遗产。创新传播方式弘扬非遗文化。建成非遗展示厅,打造吴鞠通中医馆和南宋水工地下博物馆,导入地方民族乐团,让运河沿线中医药文化、河工文化焕发时代魅力。举办洪泽湖大闸蟹节、盱眙龙虾节、蒋坝螺蛳节等节庆活动,全方位展示地方特色风情。推动南闸民歌、淮剧、淮扬菜烹饪技艺等非遗进景区,非遗进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成为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推动大运河沿线融合交流。

(清江浦 古运河之恋 陈光晰 摄)
展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新面貌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更是大运河沿线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传承接续与创新发展相得益彰,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宜居宜游作为重要使命,让全市人民充分共享发展红利,重塑城市复兴梦想。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呈现生态之美。率先创建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成7处亲水平台,美化亮化4座桥梁,新建堤顶道路14.1公里,关停码头11座,搬迁企业16家,完成2万平方米沿线建筑物立面改造和126万平方米绿化提升,拆除厂房、老旧民房、违章设施等约11.35万平方米,示范建设工作在全省处于标杆地位。提档升级洪泽湖古堰景区,实施洪泽湖大堤核心段生态修复工程,蒋坝段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建设道路标牌、景区导视图等标识导览体系,成功导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识系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呈现生产之美。坚持“产、城、镇、人”融合发展思路,全面对接全域旅游,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泰山百合园·爱园一期完成水系改造和170亩百合种植,华章·大角牧风特色田园综合体建成6个单体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华强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园正式开园,熊出没主题乐园完成80%土建工程量。港口产业园加快建设,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主体开工,淮安新港三期、黄码、洪泽、盱眙港建设加快推进。大运河淮安段航运发达,两淮段年货物通过量超4亿吨,淮安港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7.3万标箱,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内河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呈现生活之美。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开放,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建成运营,板闸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全长172公里的环洪泽湖公路全线基本贯通,二河西堤堤顶道路一期工程、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全面竣工,百里画廊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休闲更多去处。清江浦景区、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获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里运河文化长廊入选“水韵江苏·这里夜最美”网红打卡地十佳夜景,“淮安大运河夜景游航线”入选全国50条水路旅游精品航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安 水上立交 陈光晰 摄)
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路径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打造中华文化标志的重要内容。淮安市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统领,探索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营体制、机制保障等,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淮安经验”。用科学规划引领工作实践。编制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和各县区子规划,补充完善道路通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洪泽湖大堤文物保护、景观风貌和配套服务等专项规划,建成“1+1+N”规划体系。编制《大运河淮安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规范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用实体机构推动落地见效。理顺上下关系,健全工作体系,组建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印发“三定方案”,明确机构规格为正处级,成为全省首个市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体管理机构。相关县区组建、明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力量不断加大。淮安市成立全省首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体管理机构和淮安市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重现运河之都辉煌盛景两个案例,入选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用制度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坚持系统思维,凝聚建设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决定,为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夯实法治支撑。围绕“一年搭框架、两年出形象、三年创示范、五年展盛景”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淮上四卷·运河八园”8大重点项目、5项配套工程,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时序进度、保障措施等,确保战略规划落地见效。
来源:淮安市大运河办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