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们为何不敢生不愿生了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去年全年出生人口数956万,这个数据相比五年前少了800多万,单单这少出的量也几乎赶上现在一年的数据。长久以来,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现在的生产力与过去相比提高了那么多,为何到了今天人们连孩子都生不起、不敢生了呢?动物界中,繁衍后代是近乎本能的一种行为。而现在,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却在用理性压制自己的这种本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两个可能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大体上讲,适龄人群生育意愿的下降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人本位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经济学中有一个“理性人假设”,即认为个人基于理性计算,权衡得失,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当下的生育适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上一代人已经有明显提升,个人本位意识与权利意识也随之增强。

这意味,他们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传统观念并不会盲从,而是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冷静思考。在判断和思考的过程中,个人生活品质可能占有比此前更高的优先级,同时生育风险的承担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同样也是得失考量的一部分。另外,是否进行结婚、生育以及生育数量都被认为是个人权利,应由自身而非他人(包括亲人和国家)决定。

第二,个体可能并未充分享受到人类生产力发展进步带来的红利。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大幅提升,按马克思的说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段统治中前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毫不夸张地讲,人类社会目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已经足够养活世界上所有人。从物质财富的角度讲,“无处不饱暖”的社会并非不可实现。然而,事实就是:有人灯红酒绿,有人饥肠辘辘。

言归正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整个社会的财富快速增长。然而,问题是个人的财富积累、获得感、幸福感是否也在同步快速增长呢?这里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换句话说,发展的成就倘若真的由每个人共享,而且是相对均衡地共享,那么即便个人本位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又如何呢?经过理性计算,个人以及孩子的生活品质并不会受到巨大影响,完全生得起,那自然也就敢生愿生了,又何至于压制存在于基因中生存繁衍的本能呢

三、写在最后

破解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难题的关键,在于让其生得起、敢于生。今日看到有政协委员建议:“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教育专项补贴,为第三孩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阶段的免费教育”,个人认为,这是值得努力的正确方向。

一句话,空洞的口号倡导远不及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