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的网红圈里又出现了几个异类,它们不是传统的商业项目,也不是什么新物种。但是它们的出现,却老少皆宜,一票难求。这几个异类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我们把它称为新都市文化目的地。

这突然触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像找到了武功秘籍,突然焕发新春,频频刷爆在朋友圈里,政府沉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突然被激活,有没有什么手段值得普适性的借鉴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上海出圈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从中也发现了一些端倪。

1

上海,全球最年轻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著名建筑师伊洛·萨利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知道你的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着什么。城市文化品牌,是每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代表,也是城市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体现。

2019年权威机构发布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上海位列全球第9。相比于北京、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其他全球前十上榜城市,上海是最年轻的一个城市,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的有力支撑。

曾经提起上海,首先跃入人们脑海的是发达的商贸、活跃的金融、便利的航运和时尚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一座链接世界、汇通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完成了自我文化大都市的迭代。

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公共文化空间“美”“好”“新”典范的探索,基本上实现了“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公共文化圈的建设。上海的出圈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趋势。

1.1颜值出圈:人的审美感知与空间的功能要素高度合一

荣获最美空间全场大奖的嘉定区图书馆,同时拥有“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之誉。

这组濒湖而建的优美建筑延续了江南书院的风格,屋顶形似打开的书籍,外立面融合了传统灰瓦和现代玻璃幕墙两种元素;内部空间在尊重传统公共图书馆的规范化之上突破了审美平庸,将空间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与阅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内在意义综合考虑。

室内外景观的参与丰富了整个空间系统,依据不同空间开展的“嘉图讲座”、周末故事会、小创客学堂等多项阅读推广活动形成品牌,在此阅读或参与活动,成为一件宜人悦心的乐事。

本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设计者充分挖掘当地“文脉”,兼顾自然生态,以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空间营造,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

设计者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需求与人的审美心理的认识逐渐深化,因而呈现出“重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空间合理性”与“关注地方文脉的传承和审美风格的锤炼”合一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嘉定图书馆

1.2场景力出圈:人书的融合的生活语境与场景力的高度合一

基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敞开性和公共性,会促使体验者形成一种“场所依赖”,这种特殊的依赖关系成为将空间、内容与人的生活需求有机连结的纽带。

被誉为当代上海海派之源的文化新地标徐家汇书院,置身于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徐家汇源的核心区域,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具有开放、创新、融合性的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

徐家汇书院在各个区域的设置方面上都营造出“人书一体”的阅读场景力。

一楼少儿区设低幼区、幼儿区、小学区、中学区四大板块,延续徐汇区图书馆对少儿阅读20余年的倾注;

二楼服务区集外借和阅览为一体,藏书涵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规定的所有22个大类,复古的海派彩绘玻璃点缀其中;

三楼特色文献区里可见“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大型成套丛书和各类方志构成的特色文献区。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报刊、杂志全套影印本也可在此查询到。

图为徐家汇书院

最为吸睛的莫过于位于中庭的艺术装置“光启之门”,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形象,以3D打印机耗时五十天完成。书院一楼中庭两侧,设置了八个特色主题图书展陈空间,称之为“光盒空间”。

更多徐汇书院内容细节,请点击视频号内容。

东侧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以融合书架的形式展示徐汇、徐家汇的历史文脉和城区巨变;西侧以“海派文脉”为主题,让读者感受到海派文化名人灿若群星。每个主题空间又下设若干子主题,值得细细品味,例如“传藏”光盒中的“图书馆”主题展陈,可能是上海公立图书馆中独此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徐家汇书院光盒空间

在传统的部室型图书馆,部室之间会用物理隔阂,如不同楼层,不同门禁,利用部室呈现这样小规模的子主题展览是更加不可能的。

而在徐家汇书院,读者随手取阅的图书可以自由地寻找喜欢的区域阅读,真正的实现了“人在书中,书随人走”,这些“小而美”的主题图书展陈也增加了读者与书籍间的互动。

不仅如此,徐家汇书院还营造出了人书生活的场景力氛围。在徐家汇书院的入口,有一个名为“东西公园”的两层咖啡文创空间,容纳了永璞咖啡、木寸野集、海上长廊等品牌,为读者提供咖啡和文创产品购物等服务。

“东西公园”,即东西文化交流,也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号,“这里不仅有海量的藏书,还可以如此好玩有趣,看书也是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徐家汇书院的咖啡文创空间“东西公园”

1.3文化力出圈:“阅读+”的模式,形成一座立体沉浸式的家庭文化生活目的地

图书馆,一个城市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它保存着文明的火种,也滋养着未来的新知,它是一些人休憩心灵的桃花源,另一类人眺望世界的窗口,它是剧院,是展厅,也是乐园。

上海图书馆东馆,就是这样一座跨界出圈,却又不失分寸的将沉浸式文化力拉满的新一代图书馆样式。它颠覆了以往图书馆的构造,将更多空间奉献给了阅读者,给了这座城市。

图书馆东馆藏书的面积只占了整座馆的十分之一大小;将各类型的公共空间,如:1200座的剧场、阅览室、休憩室、儿童阅览室等其他形式的“阅读”作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整个家庭的都市文化生活目的地。

图为上海图书馆东馆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设有多种功能空间,如儿童图书馆、学术会议室、创意工作室等,适合不同年龄和需求的读者使用。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以及智慧文创区和散布在各楼层的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提供全年龄段、普惠均等、同时又兼备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这座可阅读的建筑更有温度。

满满的跨界文化力,真正的实现了设计这座图书馆的初衷,‘从书籍到交集’—— 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

图为上海图书馆内部效果图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定位是新一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这里不仅是藏书楼、借阅室,更是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在场馆内部,陈设着来自上海本地及全球的10位艺术家,徐冰、申凡、艾米莉·弗洛伊德、倪有鱼、刘文瑄、马兴文等为场馆量身定制了10件永久性公共艺术品。

申凡,《往来春秋》,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冰,《鸟飞了》,2022

刘文瑄,《知识之塔》,2022

倪有鱼,《求索之城》,2022

马兴文,《陪伴》,2022

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展览、讲座、音乐、艺术、科技体验甚至进入上海图东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

2

对于未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述几个趋势的出现,整体得益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更新迭代,这不仅仅提升了空间所加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更切入了一条“以人为本”地激活城市肌体与细胞的新途径。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代表城市文化品牌的载体,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就是那一个一个最有标签式,代表城市内涵的灵魂。

在文旅赋能的当下,城市微度假的尺度也在从近郊到缩短到居家,从综合细分为垂直,都市文化微度假目的地也会成为日常。“颜值力+场景力+文化力”三力合一的“阅读+”的多元复合化家庭文化生活目的地,或许会成为我们未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下一代产品的发展方向。

这是我们当下的一个观察与觉知,也希望给未来带来一定的启发与留白。

《房地产观察家》新媒体

研究洞察趋势

深度解读案例

报道创新事件

项目策划、创新研发、战略咨询

若您寻求项目报道、策划咨询,

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