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问题,是诸多棘手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早在3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农村正在慢慢的变成“老人村”“留守村”。

年轻一代出村打工,将父母和孩子留在农村,而下一步的结局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打工赚到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孩子接过去;另一种是打工赚的钱只够家用,年纪大了就将钱带回来给孩子结婚用,然后从父母手里接住地,安心务农,成为下一批留守村里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但农村户口的人并没有这么少,只是农村人在一些原因的驱使下不断的跻身城镇,希求翻身和发展。

01想得到好的教育资源,必须去城里

这是农村人口挤破头向城市迁移的最大动机。想要走出农村,没有教育做底气是万万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是偶然的暴发户。因此大部分农村人砸锅卖铁也想把子女送到城里念书。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优秀的教师都想在城镇和一线城市工作,那里无论是住房、薪资待遇还是学生质量,都碾压农村。农村教师招考难度不在出题的难易,而是报考人数与城镇相比的悬殊。悬殊的原因中,薪资待遇占主要。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于是农村人只能将子女想办法送去城镇。而代代相传的理念变成“走出去,不要回来”,于是农村教育资源继续贫乏,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02想得到好的医疗资源,必须去城里

看病难是全世界的问题,欧美国家是,我们更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镇拥有相对先进的医疗资源,好专家好大夫好护理,都在城镇。而在农村,你能得到的就只有农村全科医师,也就是乡村医生。于是只要有病,就只能上城里去看,否则得不到应有的救治水平。

03房地产横在了农村和城镇之间

如果农村人想在城镇落户,那么必须有房产证作为一项有力的材料支撑。有人戏称“西方有种族歧视,我们有户口限制”。子女想在城镇上学,得有城镇的房子,光这一项就横扫了大部分农村人的口袋。

农村的空心化是人为造成的。

原本的路线,是将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尽可能的均化,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发展至今这条路线依旧是对的,但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资源分配问题依旧存在,逼迫农村人口迁移,留下的破败村庄无人建设,只有扶贫干部和驻村大学生在苦干。

农村是不会消失的,也不能消失。农村人无非是想看到他们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不这么大,经济、资源带来的生存压力不这么大,而已。

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在公园里安心的跳舞,自己不用远离家乡务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