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的新规范中,特意点出了8个俄罗斯地名。要求在标注时,加上括号并且注释中国名称。这几个熟悉的名字,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自然资源部最近印发了新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新《规范》除了对包括台湾省和南海诸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地图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外,还特意对8个俄罗斯的地名做出了名称规范,要求在标注这8个俄罗斯地名的同时,还应当加上括号,并在括号内注释它们的中国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这8个俄罗斯地名分别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萨哈林岛、涅尔琴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以及斯塔诺夫山脉。

它们的中国名字大家可能会更熟悉一些,也就是我们惯用的: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库页岛、尼布楚、庙街,还有外兴安岭。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对于那些不太了解这些中国名字背后故事的人来说,自然资源部的这一次小小改动,不过就是在原有的地图上增加了几个括号、几组名词而已。但对于清楚这些名字背后沉甸甸的民族记忆的人而言,这其实就相当于是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庚子俄难,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以海参崴为例,这座如今东西伯利亚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在1860年以前都是我们中国的故土。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将这里称之为海参崴,就是因为这里盛产海参。如今时过境迁,虽然一个多世纪转眼就过去了,但是许多居住在那边的华人华侨,还是会习惯性地将这片土地称之为海参崴,除了语言上的习惯之外,这背后或许还夹杂着一丝对故土的眷恋。

1860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份导致我国一次性痛失了至少4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不平等条约,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烙印最深的一道疤,乌苏里江以东尽归他人,我们不仅失去海参崴和库页岛等领土,而且还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出海口。

另一个勾起人无限思绪的中国地名,则是海兰泡。海兰泡和海参崴一样,都是因为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而被割让出去的,但是相比纬度更高的港口城市海参崴,位于中俄边境的海兰泡的历史还要显得更血色一些。

1900年,身为八国联军组成方之一的沙俄故意发难,以义和团破坏铁路为由,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等地发起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这场大屠杀共造成了大约7000名中国百姓遇难,它们分别被称为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因为1900年是庚子年,因此这两场惨案又被合称为庚子俄难。

沙皇俄国覆灭后,这些土地就成了苏联的领土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俄罗斯对这些地方的俄语命名中,有许多东西是让我时常感觉难以忍受的。比方说海参崴的俄语名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俄语名词的意思是“征服东方”,如果单纯只看字面意思的话,“征服东方”听起来似乎怎么都要比“盛产海参的水洼”更有气势,但大家不要忘了,在俄国人的语境里,他们所要征服的东方,其实就是东亚,更准确点说,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生活的这片故土。

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极具异国风情的地名或许看起来很拉风,但这种拉风是建立在我们先人的不幸之上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对于那些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华人华侨来说,他们更喜欢用海参崴,这个虽然听着有点土,但更朴实可亲的名字来命名这片土地。

与之类似的,还有海兰泡的俄语名称布拉戈维申斯克,把它意译过来就是“捷报之城”的意思。俄国人之所以要这里起这么个名字,是为了庆祝《中俄北京条约》的前身——于1858年签署的《瑷珲条约》的成文。《瑷珲条约》的签署,令我国完全丧失了对黑龙江以北大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仅如此,原本属于中国的黑龙江下游段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变成了中俄共管土地。随着后来《中俄北京条约》的签署,这些所谓的共管土地,最后也落入了沙俄的手中。

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此感到极为高兴,不仅将促成了《瑷珲条约》的俄国人尼古拉·穆拉维约夫晋封为黑龙江伯爵,还给海兰泡改了个俄国名字——布拉戈维申斯克。

和海参崴一样,海兰泡这个由满语音译过来的中国名字,其含义“榆树屯”也是十分朴素的,听上去似乎怎么都不如“捷报之城”威风。可一想到人家俄语中提到的“捷报”就是建立在我们的血泪和苦难之上的,再想到后来的庚子俄难,哪个中国人在看到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个俄国名字的时候,还能无动于衷呢?

自然资源部这一次的小小改动,并不会对现实中的地缘政治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影响,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仍然是有必要的。居安思危,越是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我们越是有必要提醒自己和后来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和磨难。

这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铭记。正义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践踏别人的家园,正义是坚守初心直到取回失去的东西。一百多年前,那片土地就叫海参崴和海兰泡,一百多年后,我相信它们还会重新找回原来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