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想做任何事,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很久。

并且这几年,也陆续听说了身边有一些类似的故事。

某a是海外某名校学生,从小乖巧懂事,读书成绩也不错,但是有一天就突然不灵了。仿佛机器down机一样,什么都不做,或在家躺着打游戏,或胡胡混混过日子。

家人朋友一筹莫展,这种家庭往往有优秀的家长,所谓的优秀,都是千差万别的优秀,无论是商业成功,还是名校出身,或是业界翘楚,无论如何,这种社会上只有10%的人才能达到成功,更加映衬出孩子的无能和无力。

我每每听到这些故事,都感觉到自己很能理解对面那个躺平的年轻人。

是你们的错吗?

是社会的错吗?

是父母的问题吗?

原因还是千差万别,但是结论都是一样:

我们都决定在某一天不再有所作为,

主动或被动选择失败,

什么都不做,

或者选择做被人认为是“咸鱼废柴”的事情

不按照社会定义的“我应该做什么“的方式去行事。

老实讲,

身边的人的痛苦我们是能感受到的,

但也无可奈何啊,

也试过用尽全力挣扎,

或者试着再努力一点点,

但是就是无法从这个茧中出来。

茧,并不是真正的茧。

它更像是婴儿期的胎盘,

只能够供给基本的养分,

或者是让我们在有限的物理空间行动,

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思考,

完成一些特别基础简单的事情,

比如说洗碗,

或者是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刷剧。

茧,是一个隐形的让我们觉得有安全感的空间

而精英,积极,100分,自律都与我们无关。

有人可能会说我,

不会啊,keledoll

你看上去已经很努力,

为什么一定要用废柴或者无用标签自己,

你不配当一个无用的人。

说这话的人,

并没有办法理解,

ToM学得不错的人,

实际上可以主动选择进入茧中。

看上去是主动选择躺平或者窝囊废,

但是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空间,

去思考,去感知,去行动。

我常常跟人说:

连草间弥生这种有名到天上去的艺术家,隔三差五都还得回精神病疗养院报到,凭什么你一定要成为一个无时无刻都正常的人呢。

理解了躺平,

理解了茧,

理解了什么都不做

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在自己的空间有所行动。

上周在飞机上,

听到一首陈奕迅的老歌:

今天只做一件事。

发觉这世界永远太少空间,

因此花一天支配一切时间。

每天的早上,

发一张Good morning headache的照片

完成一个单元的语言学习

边刷牙边练习如何拥有梁朝伟的眼神

读10分钟的书

或者把昨晚没有洗的碗洗掉。

就是这样,

随便做点什么,

慢慢地,

你和我一样,

喜欢自己的茧,

欣赏自己的失败和不努力,

和那些跟你一样不那么努力的人成长朋友,

或者在社交媒体记录你的碎碎念。

我们的生活的花,

也会开

只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罢了。

Love u all,

Yours 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Keledoll摄于乐平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