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我们的日子》和《人世间》表面看有相同点,都在央视一套播,都是年代剧。可一路追下来,发现二者其实有天壤之别,至少能找出三点不同来证明,《我们的日子》没有资格和《人世间》相比,也不配央视一套。

一、作品的立意高度不同。《人世间》探讨的是平凡生活的意义,即人应该过有理想、有道德的生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周家三代人皆是他们所属年代芸芸众生的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与坚持、道义与担当,也都有自己的隐忍与克制;每个成长的瞬间都关乎理想的抉择、生命的悲喜。因此作品既能以小见大,真实展现中国社会历史50年来的变迁,又不乏理想色彩,充满艺术的浪漫。《我们的日子》也记录中国二十多年现实生活的全景,宣扬的却是一系列流行的世俗哲学。比如剧中描述父母一辈的生活,泪中带笑、笑中含泪,有生活的味道,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一地鸡毛。但倘若生活只有这一地鸡毛,未免令人沮丧。但剧中几对父母眼里都只有婚姻幸福和个人快乐。剧中的父母都乐于一地鸡毛的生活,年轻人也几乎都不忙事业理想。东方宏失恋辍学出走,最后为爱放弃唱歌;明中恋上大六岁带孩子的倩倩,然后也草草分手;严冰醉酒意外怀孕,离谱到被切除子宫;思宇摔断腿出国数年,一回国就求婚雪花。似乎是因为成功都太简单,只能靠自己多余折腾出来的挫折给生活增加味道。而这一切悲喜最终又都落在了“爱”这个单薄的字眼上,与精神、理想和道德都基本无关。至于爱是什么,在剧中始终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没有被清楚地诠释和解读。整体看来,作品似乎也让观众做了很多思考:幸福家庭的经营模式、和谐夫妻的相处之道是什么?父母意志加在孩子身上怎样算过度?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但给出的答案却陈腐、庸俗,甚至错误。比如刘淑霞说要允许雪花恋爱试错,时代变了,恋爱不是结婚,盲目、轻率不是大问题,错了可以重来,等同鼓励耍流氓,多少让人瞠目。比如雪花最后选择了东方宏,证明的是大家都看好的爱情、婚姻才是正确的,宣扬的是门当户对、包办婚姻,明显有违自由、独立精神。比如表演最动人、几乎承包了所有泪点的姥姥去世了,用劳苦一生留给雪花的似乎也只有一条庸俗可笑的婚姻学:要尊重男人。所以剧集最后雪花说:“听我老公的!”引发众人一片欢笑。说实话,这笑声带给观众的不是快乐,反而让人感到姥姥所代表的那个深沉浑厚时代结束的悲凉,和精神世界的崩塌。人人快乐、彼此满足固然重要,可当一切都低入尘埃,要拿什么来撑起生命的高度呢?

二、刻画的父母形象不同。《人世间》着眼一个普通家庭,塑造了一对让人泪目的经典的父母形象。父亲周志刚是铁路工人,正直、坚强,爱子情深。母亲李素华是家庭主妇,勤劳、智慧,任劳任怨。这一对父母大约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父母的特点,即父严母慈。父爱如山,深沉博大;母爱似水,恩泽无声,传承着中国式父母的精神与品格。这种经典的父母形象,能让观众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父母的影子,印证自己为人父母的德行,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引发沉浸式追剧。《我们的日子》刻画四个家庭的四个父亲,三个母亲,他们出生、经历、脾气不同,性格迥异,呈现的是父母的群像。这群父母与《人世间》里周家父母不是一代人,他们生于50年代,既见证过文革,又赶上了改革大潮,较上一代人是思想正在走向开放、观念正在更新的一代人。他们不是传统的父母,而是都有自己的脸孔。王宪平固执,刘淑霞矫情,东方玉树懦弱,傅莹泼辣,杨大山老成,方慧单纯,严肃书生气。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之中,他们是父母,也是自己。观众在评价他们时很难达成意见一致,甚至会出现相反判断。因为一部分人会在他们身上找出缺陷,来否定他们,比如王宪平粗暴专制,杨大山卑鄙、不择手段。另一部分人又会找出他们的优点,王宪平正直无私、有担当,杨大山善良且有胆略。大家不会被这群父母代入,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考量他们父母身份下的人性和个性。这一代父母的形象是模糊的。《我们的日子》一直在强调家庭幸福,但在这一点上缺乏道德建树和底线原则。比如杨大山强娶了怀孕的方慧,欺瞒母子几十年,却没有受到任何指责。在他们身上,传统父母的权威和表率作用被冲淡,他们给予下一代更多的是物质积累和生存之道,缺乏精神与道德的财富留存。他们其实与《人世间》里周秉义兄妹是一代人。周秉义刚正不阿、一心为民,周秉昆重情重义、坚韧不拔,周蓉倔强独立、敢作敢为。每个人都既是现实主义的典型,又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芒,魅力四射。《我们的日子》里的父母们虽是同一代人,却完全没有周家兄妹的理想与情怀、道义与担当,反而像一群空虚的、有精神缺失的人,为子女引导着错误的三观。大众主张影视作品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是不希望脱离实际唱高调,但绝不是支持庸俗化和低级化。

三、有关爱情的重心不同。《人世间》写一个家庭三个孩子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事业、爱情、婚姻都曲折不平,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投射着原生家庭的影子,重心始终落在道德理想上。周秉义兄妹这代人小时候生活在多子女家庭,长大后受父母一代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受出生和亲情牵绊,他们与父母的矛盾是基于观念的冲撞,而非简单的青春期宣泄。在爱情追求上,他们坚持自由和理想,且态度严肃认真。比如周蓉离家出走,私奔去与崇拜的恋人结合,并不是出于简单的感情冲动,也不是单纯追求刺激浪漫,而是源于理想和信念,鲁莽行为背后是精神的纯洁与高尚。最后婚姻失败,是理想破灭,精神幻灭,而非私欲不被满足。因此周蓉的离经叛道并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扼腕叹息。《我们的日子》叙述四个家庭的五个孩子之间的纠葛,背景更复杂,关系更多变,彼此之间的感情是捋清的重点。但因为缺乏有意义的支撑,爱情落入了俗套。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王雪花和东方宏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生长环境的特殊,造就了80后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人说他们自私任性、自以为是、思想混乱、精神颓废、道德观念低下,还有人给他们贴上标签,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剧中五个孩子四个80后,编者对他们描述似乎是为了符合上述评判。他们谈理想不谈信念,谈名利不谈精神,谈爱情不谈道德,以自我需要为中心选择取舍,判断对错。比如王雪花最后决定和东方宏在一起,是因为东方宏更宠爱、更顺从她。这是实用和利己主义的选择,完全背离了观众对爱情、对婚姻的期待与认知,更不符合80后一代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已经给时代和社会带来巨变的事实。这也成了红花cp隐含追捧娱乐、明星,恋情不被祝福的原因之一。其实80后这一代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率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开拓精神;不怕失败,追求个人在社会的最高价值。《我们的日子》几乎完全抛弃了这些闪光点,把他们塑造成了任性妄为、追求享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力极差的形象,成为不良示范。而他们的闪光点只在并非80后的明中身上有一点闪现。

总而言之,与《人世间》相比,该剧的编者没有梁晓声先生的渊博知识、卓越见识和思想深度,在剧本写作上就存在问题,所以拍出来也只是机械记录生活,没用正确的立场去思考和挖掘,找出凡俗背后个人、家国、社会、时代,人类繁衍生息应该坚守、传承的东西,启发受众在平常生活中寻找自己生命与理想的内涵、精神与道德的高地。相反是简单、随意地用各种滥俗的故事情节,三角恋、暗恋、畸恋、一见钟情、青梅竹马、性器官疾病、堕胎等等,去迎合低俗。披着年代剧的外衣,却不讲传承,不挖掘内涵,裹着的全是套路和流俗。《我们的日子》让很多观众追到最后看到的是一地狗血,没能感受到任何正能量,没能受到应有的启发,就一点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