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祖国东北边陲黑龙江中游右岸瑷珲新城遗址内,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北历史关系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广场的魁星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魁星阁

魁星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修复的。1902年,爆发了庚子俄难,沙钱侵略者用武力占领暧挥古城后,将这座二百余年的古城焚毁,"数千余房,毁尽为墟”,唯独魁星阁得以幸存。

陈列馆入口台阶处的黑龙江母亲河浮雕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龙江母亲和浮雕墙

主展厅台阶左侧是"黑龙江-母亲河"大型浮雕墙,展现着黑龙江流域民族生产、生活的情景。

陈列馆入口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口

桂古达尔城大屠杀

黑龙江各族人民的灾难:桂古达尔城大屠杀、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桂古达尔城大屠杀场景复原

1643年,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等为首的俄国哥萨克武装陆续侵入黑龙江,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清政府意识到俄国侵略的严重性后,便多次派出军队和当地各族一起,驱逐外敌,捍卫疆土。

尼布楚条约

从十七世纪40年代开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原住民族,遭到了俄国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布楚条约介绍

《尼布楚条约》又称《尼布楚议界条约》,以满、俄、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布楚条约场景复原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维持了东北边界一百七十余年的和平与稳定,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瑷珲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瑷珲条约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条约介绍展示

中俄《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于1858年5月28日,有满、蒙、俄三种文本。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划归俄国(现今的俄罗斯)。

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承认《援挥条约》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余万平方公里“共管”土地划归俄国(就是现在的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条约场景复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条约中俄条约和瑷珲条约

在公元1858至1860年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沙俄入侵者不费一枪一弹就抢走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法国、三个日本、四个英国的面积,瑷珲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最耻辱的使人悲愤痛心的一页。

庚子俄难

1900年俄国遂派兵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

海兰泡惨案又称海兰泡事件、海兰泡大屠杀,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五千多名(也有资料为六、七千名)中国人死亡。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是1900年7月17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2000多名中国人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兰泡惨案油画

瑷珲被毁还原的开放式场景

1900年8月4日,万余俄军进攻瑷珲。炮击过后,古城房倒屋塌。俄军涌入了城中:副都统衙门口的下级官吏已无力回天。不能捍卫国土家园。准备自刎。一个清兵已是血流满面,奄奄一息,但仍试图拾起钢刀,准备再战。铁匠师徒,躲在门后。准备迎敌。母亲抱着被炸死的女儿,欲哭无泪。老太太抱着丈夫的灵位。与家园同存,视死如归。

手握大刀的铮铮铁汉则集中体现着瑷珲军民誓死保卫家园,与敌拼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被毁侵略介绍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被毁侵略场景复原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被毁侵略场景复原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被毁侵略场景复原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瑷珲条约钟-风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