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科打破文理分科,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每年高一面临分科时,都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感到迷茫,希望得到帮助,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组合。

有学生问我:“选科到底应该怎么选,是成绩好的科目为主还是感兴趣的科目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理说兴趣和分数不应该是冲突的,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怎么可能学不好呢,但是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个疑问,到底应该先选哪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成绩好”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

如何衡量某科学得好不好呢?有的学生以某次考试为依据,其实并不一定客观,尤其是高一的考试,一般都是面向合格考(会考)的,难度很小,有的学生平时学得比较困难,但是一考成绩还不错,就认为这一科学得好,结果选科后难度很快提升,就学不了了,后悔了。

衡量一门学科学得好不好,可以参考以下因素:上课是否能听的懂,接受的快?课后作业能否做得又快又好?平时的测试得分是不是高?如果这些因素都具备,一般就具有学习这一科目的能力,如果平时学得很吃力,考试考得还不错,这样的科目选择的时候也要慎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成绩好”是相对好还是绝对好?

新高考实行赋分模式,所以学生在选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因素,还要考虑对手的因素,有的学生单纯把自己的不同学科进行比较,得出哪科好,哪科不好的结论,也是不理性的。

举个例子,如果选科之前生物考了75分,政治考了70分,是不是意味着选生物就一定比选政治好呢?其实未必,一个因素要考虑两门学科试卷的难度,一个因素要考虑自己投入的学习精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要考虑竞争对手,比如选择生物的学生实力明显高于选择政治的同学,所以后面赋分的时候,生物得分可能会低于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感兴趣”是对学科感兴趣还是对老师感兴趣?

很多学生其实对于学科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兴趣,他们所谓对某科的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对某个老师的课非常感兴趣,这个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不一定深入,如果感觉有兴趣,但是成绩依然不是很好,这样的兴趣说明并非是真兴趣。而且,一旦学科之后,还面临着老师的调整,如果换了老师,能不能还对这个学科感兴趣呢?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过度怀念以前的老师,而无心跟着新老师学习,最后导致这门学科越来越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感兴趣”是对学科整体感兴趣还是对部分感兴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只是对某个学科的某一部分感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觉着化学实验有兴趣就选择了化学,历史故事有兴趣就选择了历史,但是化学并不都是实验,历史的故事也只是“调味品”,如果只是对这些具备感兴趣,并不能说是真的感兴趣。

第五,成绩和兴趣还要和整体组合联系在一起考虑

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感兴趣”,都还要和整体组合联系起来,不能因为这两个因素,选择了一个不三不四的组合,最后报考志愿同样是吃亏的。比如多数地方物理化学绑定后,如果单纯选择物理或者化学与其他学科组合,就可能会吃亏了,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历史化学生物组合,或者历史地理生物组合,结果在报志愿时发现多数理工农医专业不能报考,后悔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选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自己能学的、自己想学的(专业、学科)、赋分更高的、学校实力更强的,这几个因素综合考虑,如果非要在“成绩好”和“感兴趣”之间做出选择,我认为优先考虑“成绩好”的,能考出分数,才有选择的机会,是不是这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